细陶器

一期一研原始时期美术彩陶陕师大西北大

发布时间:2022/6/20 15:39:52   

今天我们去博物馆会发现,通常在陈列着最古老历史器物的展厅里,都有很大的一个空间是留给陶器的。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标志。

在陶器诞生以前,人们所使用的器物,不管是石头的还是木头的,即便经过打磨,也都是天然物。但陶器,是人们用黏土加水,干燥后经火焙烧,让物体产生质的变化而形成的。这是人类历史上首种人工材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用途有很多种,打水的,喝酒的,装粮食的,甚至有的是葬具。而它们的形制和纹样图案,就成了我们早期绘画和雕塑的重要形式。

比如,年在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距今约-年的仰韶文化彩陶珍品之一,它的内壁有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关于为什么原始先民要画人面鱼纹,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祖先崇拜,有的说是图腾崇拜,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等说法。但不管他们的创作目的是什么,我们单纯从绘画方面来看,会发现它的线条又细又直,给人的感觉就是下笔又快又干脆。只用寥寥数笔,先民们就已经能把鱼的形象画得非常写实了。当这些图案渐渐发展和演变,我们发现陶器的装饰也越来越趋于抽象化了。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引用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西安半坡》一书,并且展现了鱼纹从写实到抽象的过程,比如在这个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身上,我们就能看到类似的抽象图案。当我们学会熟练地驾驭线条,块面的填色也就不在话下了。在距今多年、来自仰韶文化的葬具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上,我们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第一章|原始艺术

陶画上画了3样东西:鹳鸟、鱼和石斧。而它们的关系也很鲜明:鹳鸟叼着鱼,面对着竖立的石斧。这幅画厉害在哪里呢?我们注意看鱼和石斧的处理,原始先民用黑线勾勒出了外形,然后再填上颜色,而最左边的鹳鸟则没有边线,直接就填色了。一幅图,两种画法:一个是“勾勒法”,一个是“没骨法”。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大技法。所以,有学者直接就认为,这是中国画的雏形。从线及面,再从面到体。当先民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在陶器上画画时,他们开始鼓捣着是不是可以在造型上做点突破。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

作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跟着中国第一次申奥、唯一一次走出国门、代表中国文化向世界人民展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陶鹰鼎。

陶鹰鼎又叫黑陶鸮鼎,鸮是古代对猫头鹰这一类鸟的总称。因为有超强的捕鼠能力,外加带有威慑力的体形和尖嘴,原始先民们对鸮一直非常敬畏和崇拜。

只见这只猫头鹰长着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腿部肌肉看起来特别健壮紧实,整个姿态像是一个时刻准备着发起攻击的战士。曾经一个有着7年专业美术学习经历的艺术生来复原陶鹰鼎。但无论他怎么捏和,都感觉差点意思,要么是腿部力量感不够,撑不起身子;要么是眼睛和尖嘴没捏出那种雄赳赳的气势·····.想象一下,多年前的原始先人,他们要做一个容器。为了能装更多东西,他们要把容器的肚子做大,但肚子大了却不一定站得稳,于是他们又给这只猫头鹰加上了两条健硕的腿和一只尾巴。两足一尾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器物就非常稳定了。这既是一个实用之物,也代表了原始人的图腾观念,更是一个兼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人面鱼纹彩陶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构画手法大胆夸张。人面为圆形,头顶上有高耸的三角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弯镰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双眼眯成“一”字,鼻梁挺直,神态安详,悠然自得。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大鱼的鱼身以斜方格为鳞,鱼头与人嘴外廊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

而到了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年),人们已经开始玩材料了。这个时期的黑陶器物对工艺是有讲究的。它需要温度达到℃才能烧成,而之前的陶器,只要温度达到℃就可以烧制成型。这就要求原始先民们有更高的把握火候的能力。同时,黑陶的陶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和轮制,胎壁变得极薄,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只有0.3毫米,医院的针孔还要细!“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这是考古学家对黑陶的评价,因为它的薄,所以人们也叫它“蛋壳黑陶”。有的蛋壳黑陶杯全器重量只有40克,还没有一个鸡蛋重,捧在手上极轻,让你不得不佩服古人高超的技艺。你看这个蛋壳黑陶高柄杯,比现在的红酒杯造型还要美。喇叭状的口沿,细长的杯柄,柄的中部还有一个布满了镂孔的“小肚子”。只要在这“肚子”里放上一粒陶丸,就能稳定高柄杯的重心,而当我们把它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就会撞上笼壁,发出清脆的响声。现代有陶器制作专家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要做出一件蛋壳黑陶杯需要16~20道工序,而这背后涉及的工艺相当繁琐,难度也相当大。即使用今天的技术来仿制,也很难完全复制还原。我想,远古时期的人们也许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玩泥巴还能玩出这样的境界。当各式各样的陶器在他们手里诞生,人类文明也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陶器的烧制训练了人类把握火候的能力,从而为后来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奠定了基础;而陶器上的纹饰和物象以及各种造型的出现,也反映出原始人类在绘画和雕塑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当他们在陶器上画下日常的生活,画下自己虔诚的信仰,花时间去雕琢一个容器,或许他们谁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们知道,有一颗名叫“美”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下了。而接下来要做的,或许只是等待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成果实。

考研经验贴|陕师大美院考研·设计史论我这样学到了分

经验贴|学科美术分高分学姐考研心得

经验贴|美术专硕成功上岸经验贴

-.4|沉淀,必有回响——西北大学状元+陕师大录取率37%!橙果艺术考研·届考研喜报

经验贴|陕师大美院系列:历史最高——分,单科状元成长之路。

经验贴|陕师大美院学科美术分学姐心得

·橙果艺术馆|中西方美术史例名作考研作品分析课程上线

·考研学习没动力?全新plus督督督督学班+盯背考核班来啦!

·橙果美术·设计考研

届陕西师范大学美术系考研分析以及(美术学硕+专硕)考研初试专项班

·橙果学科美术考研

届陕西师范大学学科美术考研分析以及(学科美术)考研初试专项班

·——橙果考研·届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复试·复试班招生简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