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优势 >> 彩陶跟着祖先学制陶,教你称霸陶艺室
陶瓷以土为坯,以水相补,以金属矿物调和绘制,再以木为柴,以火烧造,终五行俱全,开物成器。
——央视综艺《天工开物》
说到制作陶器,大家脑海中回忆起来的最经典的画面可能是来自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片段,浪漫的音乐和场景,相信让不少朋友都曾心动,并且想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动手制作一件有着自己印记的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
电影截图
确实,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有不少陶艺爱好者会通过快速旋转的轮盘和一抔还未成型的陶土,再加上一点清凉的水,在繁忙之余体验造物的乐趣,作为生活的点缀。
可如果把目光投向千年之前,陶器可远不止是生活的点缀这么简单。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当我们的祖先还过着采集狩猎的简朴生活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陶器不易变形、不漏水等优越特质,让其成为祖先们日常饮食起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活用品。
《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五展厅展期至00年7月15日
不知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好奇一件陶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而你是否有一个称霸陶艺室的梦想?那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试着在脑海中还原一下当年祖先们制作陶器的过程,看看哪些知识点在今天的陶艺制作中还依然适用。
01选择原料制作陶器当然要挑选合适的原材料。颗粒粗、可塑性差、含钙量高的土质是不适合用来制作陶器的。制陶所用的原料主要有粘土和粘土加羼(chàn)和料两大类。用粘土烧制的陶为泥质陶,用粘土加羼和料烧制的陶为夹砂陶。
1黏土史前时期的各地居民一般会就近选择可塑性好、含钙量低的粘土作为陶土。而这些粘土大致可分为:
其中,红陶和灰陶都是用普通易熔粘土制成,白陶一般是用高镁质易熔粘土或高铝质耐火粘土制成。
黏土加羼和料羼和料在制陶工艺上又称为瘠性原料,是有意识羼入泥料中的,加入羼和料可以调整泥料的塑性,改善泥料的成型性能。比如对于炊器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其耐温度急变的性能,防止在使用时开裂。
夹砂陶常以河沙作为羼和料,石英砂(SiO?)耐火度很高,是最佳的羼和料。通常情况下,先民会尽量选择石英砂作为羼和料。选择不同的羼和料加入黏土中,所制成的器物的断面上可以看到痕迹,比如羼和料是云母矿碎末的陶器断面可以见到条状或片状带有银白色光泽的云母碎片。
0制作陶坯原料选择完毕后,稍加处理就可以用来制作陶坯了。这一步是大家在陶艺室制作陶器时的重要步骤,也是大家完成浪漫想象最关键的一步。
把一块泥料变成陶坯可以选择三种方式:手制、模制、轮制。
这三种陶器成型方法中,手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轮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模制出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轮制和模制都是由手制演变而来的,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界限。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1手制手制可细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大类。
捏塑法:即用手直接捏制成形,一般小型器居多,此法制成的陶器一般会留有指纹,但后期可以经过拍打、磨光和抹平等方法修整而不见指纹。
泥片贴筑法:将泥料先搓成泥球再按成泥片,然后经过手捏、拍打和滚压使泥片相互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的方法。泥片贴筑法制成的陶胎有时还会在胎上再敷泥以加固胎体。
泥条筑成法:指的是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的方法。泥条盘筑法还可进一步细分。
若按泥条盘绕方式来看,泥条筑成法还可细分为泥条盘筑法和泥条圈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连续延长、盘旋筑成陶坯,可观察到泥条痕迹呈斜向盘绕状态,很像夏天清凉的甜筒一圈圈盘绕起来。泥条圈筑法是将泥条一圈又一圈水平落叠筑成陶坯,每根泥条首尾衔接,就像大小不一的甜甜圈摞在一起,这样制成的陶器泥条痕迹呈水平状态。
若按陶器壁部底部筑成的先后顺序,泥条筑成法又可细分为倒筑法和正筑法。
正筑法是先筑底部后筑壁部,常见于平底器。
平底瓶河北省蔚县三关遗址出土
现展于《彩陶·中华》
倒筑法是先筑壁部后筑底部,常见于尖底瓶等。
尖底瓶河北省蔚县三关遗址出土
现展于《彩陶·中华》
手制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的陶器中占有主流地位,特别是泥条筑成法制成的陶器。
模制模制法即制陶过程中依赖模具制成陶坯,待泥料半干时取出。通常意义的模制法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制作陶鬲,即利用已制好的袋足,再在袋足上进行泥条盘筑而后脱模,而后接上领部制成。
图片来源:《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马林
3轮制李文杰在《古代制陶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文中指出由于慢轮与快轮的构造不同,功能也不同:慢轮只能慢用,快轮可以快慢两用,先用泥条筑成、后经慢轮修整的坯体仍属手制范畴,轮制仅指快轮拉坯成型。而慢轮仅能慢速旋转,不能拉坯成型。
什么是快轮制陶呢?这种制陶方法其实就是利用轮盘快速旋转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直接将泥料拉坯成型的制陶技术。这也是大家在陶艺室最常用到的制陶方法了。
纪录片《手造中国》截图
这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代表了快轮制陶技术的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蛋壳陶杯,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