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窑一览
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羼和料,经成型、晾干、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的发明,与人类知道用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被火焙烧的土地或者粘土因落入火堆而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的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早期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容器与炊器。
只喜欢金玉珠宝的老U非常浅薄的说,最不喜欢陶器,看着粗蠢简陋。其实,他哪里知道,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质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物品,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科技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首岭的先民,在五六千年前已经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他们创造制作了千姿百态的器物,钵、碗、盘、瓶、壶、盂、罐、瓮、甑、器座、器盖等器物形式多样,制作精巧。
船型网纹壶(原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器器作船型,杯型口,平肩,肩上两边各有一半环型钮,鼓腹,两端起尖角,平底。泥质红陶胎,器身表面不甚平顺,抚摩时有涩手感。泥质红陶胎,器身表面不甚平顺,抚摩时有涩手感。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
新石器时代时彩绘陶多采用赭色与红色,是在制胚成型晾干后直接用矿物颜料画在器表上的。这类颜料易氧化,所以一般出土的彩绘陶,其颜色难以保存。这一时期有许多陶器均以网纹或鱼纹为饰,似乎向人们揭示仰韶文化地区人类与黄河的共生关系。
鸟啄鱼纹壶
这件陶壶,壶身上用墨彩画了一幅水鸟和鱼的图案;简洁洗练的粗线条勾画了一只体型不大的水鸟,叼住了一条大鱼的尾巴,画画充满了紧张生动的生活气息。
波折纹黑彩壶
波折纹紫彩壶
戳刺纹陶壶
细颈壶
细颈壶
小口双耳尖底瓶
这是一种汲水器,多为泥质陶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北首岭居民科学知识的萌芽。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也体现了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物体的力学原理和平衡原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双耳尖底瓶
尖底瓶和器座
器座
器座用以安放尖底瓶。
葫芦瓶
陶钵
陶盆
双鱼纹陶盆
陶碗
三足陶鼎
陶纺轮陶制纺线用具,略成圆饼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利用纺轮在不断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将松散的细纤维质捻成麻花状线索,而用于缝制或编织。
陶屋
这应当是先民居所的一个陶制模型,可能是当时的哪位一时童心,手塑了一个。
陶瓮棺
这是当时未成年人(多是婴儿)夭折后的葬具,尸骨放入陶瓮中,盖上盖子,埋于地下。这些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有关,盆、钵底部的小孔当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
陶窑
北首岭遗址发现的烧陶窑址共有四座,而且保存情况均不太好,难以看出整体的原貌,从残迹可以了解到均是横穴式陶窑。
但78yi属于早期,却采用了三股火道进入窑室的先进形式,为其他仰韶遗址所少见。
北首岭出土陶器及残片数量巨大,与四座陶窑很不相称,故可以推测真正的制陶区在两次发掘中均没有发现。
(图文源自网络)
书籍展示、购买专区:
---------------------------------------------
陶雅网中国最纯粹的古陶网
如果您喜欢陶雅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