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彩陶兽面纹细颈壶放开那只佩奇,让我来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小雅·渐渐之石》
人类文明诞生的初期,虽然没有成型的文字,但人们在洞窟石壁、泥土上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由此而催发了早期艺术的诞生。我们今天了解的就是距今-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原始艺术品。
兽面纹细颈壶兽面纹细颈壶,出土于姜寨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部,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姜寨遗址占地约5万平方米,出土房址座,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该遗址比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规模大10倍,存在时间早-年左右,是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氏族村落。
彩陶兽面纹细颈壶
新石器时代中期
高28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8厘米
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
这件制作精良的兽面纹细颈壶,通体为细泥红陶质地,溜肩,腹下部微鼓,平底,有莲蓬状口沿。这种口沿的细颈壶曾被认为是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典型器物,但在陕西渭南史家墓地出土的细颈壶中,与此件形制相同或相近的器物,却并未发现出土。如果您想详细了解仰韶文化,可点链接:彩陶人面鱼纹盆子非鱼,却知鱼之乐黑色兽型纹饰壶身上所绘纹饰为黑色上下两重连续的兽面纹,形象似猪面,猪鼻醒目,猪眼呈月牙状,憨态可掬,生动传神。该图案也可称作“猪面纹”,很可能是一种面具形象。口沿、肩部、腹部均施以黑色彩绘,这种将图案绘在人们视线最容易接触之处的做法,是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布局的一个共同特点,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当时席地而坐或蹲踞的生活、劳作方式有关。像不像佩奇,鼻子是不是超明显?该壶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身上的猪面纹。这样的纹饰,也可能源于原始先民对所饲养的家猪形象的细致观察。根据考古发现得知,猪是姜寨遗址中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姜寨遗址的五个不同年代层中,有四个都有不同数量的猪骨出土,年代最早的文化层出土猪骨的数量最多。据有关专家推测,当时的先民可能已将野猪驯化成家畜,并成为当时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在陶器上创作的原始画家对猪的形象并不陌生。将猪作为题材绘于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上,可能与鱼纹、蛙纹、植物纹等绘于陶器上的功能相近,除了蕴涵一种审美情趣外,可能也和原始人类对动物、植物的崇拜有关。追溯野猪的驯养史,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原始人开始尝试驯化野猪了。考古学家根据发掘遗迹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猪就已经与现在的家猪几乎一样了。随着农耕的不断发展,猪在人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早期人类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其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也出现了葬猪或者以猪作为祭祀品的丧葬礼仪。如:西周时期,祭祀时根据规格、等级等不同,用牛羊猪等物来祭祀。在《周礼》中,提到的祭品繁多,常的有牛、羊、猪,玉、帛、酒、令蔬菜谷物等。但是具体而言不同的祭祀所用的祭品又是有等级差的。先秦用牲有太牢、少牢之分,用牛或牛羊猪并用,称之“太牢之礼”规格高。用羊、猪,或用羊叫“少牢之礼”,规格较太牢低。另外,今天我们所用的很多汉字中都与猪有关。如“家”字,就是宝盖头下有个“豕“字;又如“敢”字,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这些都体现了猪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猪”字
“敢”字演化图片来源于网络
细颈壶是姜寨遗址出土较多的一类器物,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器,多数都与罐、钵等日用器物组合随葬于墓葬之中,反映着当时的丧葬习俗。这件兽面纹细颈壶是姜寨遗址出土的八十一件细颈壶中最为精美的作品,器型规整,纹饰华丽,反映了当时精湛的制陶技术,是陕西仰韶文化彩陶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参考文献:
《如果文物会说话》《神韵与辉煌--陶瓷器卷》
特别感谢:刘芃老师
校阅审核:曹琳娜
文案编辑:董于鑫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七)——长安娱乐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八)——玉盘珍馐
玉杂
皇后之玺背后的传奇故事
金银
是时候亮出我的“走龙线”了
金银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
金银
原来你是这样的银碗
金银
白富美专用唐代高级香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金银
女为悦己者容
玉杂
来自大唐的无线“兔标”
漫画
华夏创始人黄帝的故事(壹)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
陕历博里的诗词大会,周秦汉唐的诗词打开方式
(版权所有转载注明)
投稿合作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