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陶器生产在两汉时期已有相当的发展。在资中古城郊二号汉墓考古发掘出的烧有“资中城墼”字样的汉砖汉瓦,不仅表明资中古城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同时表明至少在汉代资中的土陶生产技术已很熟练。资中土陶泥,由于细纯、杂质少、粘性强。制出的缸、钵、坛、罐等陶器,质地优良,经久耐用。具有音响清亮,不浸水、不漏油、不变色、无异味的特点,用来泡菜不喝风、不生花、不变质,在市场销售,深受大众欢迎。资中双河镇是全县陶器皿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双河古坛寺出产的泡菜坛,是用“五色香泥”和“绿豆色细岩泥”制坯烧成的。它具有陶成紧密、性绵不脆、扎实耐用、泡不喝风等特点。泡制的咸菜,色佳气香,味美可口;出坛后的泡菜,能保持三天内色味不变,故尔远近闻名。因而,“资中双河菜坛”,历来畅销川渝各地,并曾远销首都北京,深受用户好评。《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州西毗连威远地面,多产松树,木商购取除材料外,剖片成捆、名曰陶柴,业陶冶者用之,故名。”根据实地调查:双河古坛寺陶窑,过去有座窑王庙(祀尧皇塑像),庙门前有块石碑(年尚在),碑上刻有“明洪武元年”(公元年)建窑的记事。这是我县较早的一个土陶窑遗迹。县文物管理局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古陶瓶,瓶肚上塑有龙虎形象,瓶底刻有唐朝开元年号的印记,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这是我县迄今保存的最古陶器之一。此外,县存文物中还有万佛、谷田等乡搞农田基建时先后出土的一批陶俑,出土地墓碑上刻有宋代乾道年间记事。在铁佛镇陶家寺(“普贤禅林”)出土明代陶罐。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土产、日杂公司在西街建房时出土了几个釉陶碗,经鉴定为宋代仿唐彩陶。铁佛镇陶家寺出土的明代陶罐年10月10日,笔者随同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研究室和县旅游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前往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资中白云山考察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大山深处发现元朝瓷器窑子遗址。白云山发现的元朝瓷器窑子遗址这些现存的出土古陶器、土陶窑遗迹、瓷器窑子遗址,足以证明资中县早在唐、宋时期,土陶器皿的生产已较发达。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土陶生产也从个体经营逐步组织起了合作社,后又改组成了集体所有的副业陶厂。年农村大办“五厂”,资中县手工业联合社在双河镇创办了“资中县土陶厂”,从此资中土陶生产,在党政重视支持下迅速恢复发展了起来。在“三高五风”和极左路线影响下,县土陶厂厂长孙先忠(人称“陶器行家”)被撤销职务,此后土陶产销量一度下降。年3月,“资中县土陶厂”停办。不久,双河场附近的社队兴办起四个土陶厂。由于经营管理混乱,成品率低,报废率高,产品质次价高,陶厂时产时停,群众对陶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县日杂经理部和公民区供销社,于年派了孙先忠等两名干部,采取蹲下来、帮到底的办法,帮助土陶厂一个一个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土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双河镇土陶厂由四个发展到六个,产量增加一倍多,出厂价格下降近一半,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甲、乙级品达到70%以上。适销的花色品种由十多种增加到四十多种,使双河陶器发生了由滞转俏的突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县日杂经理部推广了公民区双河镇组建土陶商品生产的经验,新桥区的白庙乡、龙结区的睢家乡相继发展了土陶厂。于是,全县土陶产销量迅速上升,集体和社员都增加了收入,同时推动了土陶的经营。全县各区供销社及大小场镇的分社或合作商店,都逐步经营起了土陶,除满足当地群众需要外,还供应了邻近几个县市。年,四川省日杂公司在资中县召开了土陶产销工作现场会议,推广了资中经验。到年底,全县共有土陶窑19个,其中“拉风式”18个,平窑1个,计有装烧仓口个,制坯车盘个,生产人员名。生产能力每年可烧窑左右,产土陶器皿约50万件,外销量占30~50%。北京市曾于年订购两个火车厢的“资中双河泡菜坛”。据四川省供销社的同志说,这批泡菜坛运抵北京上市后,被四川老乡争购一空。有的家庭用这种菜坛自做的泡菜在家里便宴中招待华侨,被誉为佐餐美味。年,被指定送首都北京展销,一时也成为了抢手俏货。据地方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元年(年),资中陶器远销东南亚。清朝年间,资中双河镇古坛寺的土陶器已是进贡的珍贵礼品。本文参考:资中旧州、县志;《资中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特别声明∶凡引用《资中古城春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