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博物馆的文物为啥粉彩没有粉釉

发布时间:2022/9/15 20:15:25   

瓷器,文物中的一个大类。

无论是在故宫的“瓷器馆”,还是各大博物馆中的“瓷器展厅”,各式各样的瓷器都是大家参观博物馆必看的一项。

瓷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最早的瓷器,在年前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

商代殷墟出土“釉陶”——原始青瓷豆

原始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

如果说陶器是火与土的裂变。

那么,当窑火点着时,瓷器就开始了它的凤凰涅槃。而当温度达成内在定型,就开始“外在美”的追求:

(烧成陶器、原始瓷器、瓷器,三者之间有个最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温度)

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

即便到了东汉时期,瓷器也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很单一。

两晋南北朝,瓷器家族终于迎来了一位新人,白瓷:

瓷,色彩也不再单一。

青瓷有了:青绿、青黄、青褐、青灰;黑瓷又包含着褐、酱;白瓷也有可能略黄或者略青。

造成它们多彩多姿的主因:釉料里铁的含量。

如果铁的含量低于1%,烧出来就是白瓷;在1%在3%之间,就是青瓷;超过4%,那就是黑瓷。

在这众多瓷器中,大多数情况下,什么颜色就叫什么名字。

比如,我们看到的文物中,青釉就是青色:

西晋青釉羊,故宫博物院藏

宝石红釉就是像红宝石一样的红色:

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台北故宫博物院

瓜皮绿釉就是像瓜皮一样青翠的绿色:

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故宫博物院藏

五彩就是很多种颜色:

康熙五彩山水人物纹瓶,故宫藏

但,总有一些挑战着观众的“知识点”,比如这个也叫“釉里红”瓶子:

南京博物院藏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浑身没有一点红啊!

还有这款,深蓝的青花叶子,簇拥着一朵朵绽放的红莲,至少带了点红:

这个是烧制于清朝雍正年间的青花釉里红耳尊。

不过,也有正正好的,比如这个就很好: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瓶,红色非常正!

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是“釉里红”为啥“命运”各不同?

还要从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工艺中来寻找答案。

釉里红瓷器,是在瓷胎上用含铜的颜料绘画施彩,然后挂上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一种瓷器。

理论上来讲,颜料中所含的铜,在高温还原气氛(还原气氛是指窑炉中氧气含量少、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气氛)中会显出红色,烧成器物上面的图案也应该是红色。

但是,在实际的烧造过程中,要想让颜料中的铜显出红色可没那么容易。

首先,必须要严格控制窑炉中的氧气含量。

氧气含量稍微多一些,图案颜色马上就会变得暗淡。

其次,烧制时的火候也要精心控制。

温度太低的话,烧成器物上的图案会发灰、发黑;温度过高,图案上的颜色有可能“飞”出去,该有颜色的地方没有,不该有颜色的地方却是一片红。

比如这个上海博物馆藏的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这件釉里红就是烧造温度没控制好,导致图案的颜色飞了出去,看起来有点血腥。

而在没有温度计等精密仪器的古代,要做到严格控制窑炉温度和窑炉中的氧气含量,难度可想而知。

同样,和“釉里红”一样“命运”的还有“粉彩”!

粉彩,它是清代彩瓷中的大宗。

无论是以“小清新”审美著称的雍正帝,还是“爱新觉罗·牛皮癣”乾隆帝,都曾下旨大量烧造粉彩瓷器。

在博物馆里,各种粉彩瓷也非常多见。

不过,看到粉彩瓷不是粉色时,你可千万别惊慌、误会。

它确实是——“粉彩”!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瓷器。

釉上彩器物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表面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将绘制好纹饰的瓷器再次入窑,用低温烧造而成。

与普通的釉上彩瓷器相比,粉彩瓷器在绘制纹饰之前要多经历一道工序:

用含砷的白色颜料“玻璃白”涂在器物表面,之后再进行其他的上色操作。

比如这个——清同治紫地粉彩花鸟纹盖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了这层“玻璃白”打底。

器物上的纹饰就会显得格外粉嫩,颜色的浓淡过渡、明暗变化也格外细腻,因此得名“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