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那些名冠天下的陶器

发布时间:2022/4/16 12:26:48   

  金玉不只是珍贵的代名词,陶器也有绝世品质。这些绝世品质的陶器背后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甚至被禁止出国展览。此处盘点一番这些个名冠天下的陶器。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

  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

————

陶鹰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造型上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

青花釉里红瓷仓江西省博物馆馆藏

  瓷仓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进深10厘米。整个楼阁,形式上是一座宴乐厅。全仓部分施影青釉,部分施红釉,并以青、红彩绘点缀装饰。青料呈蓝灰色,釉里红呈紫红或红褐色,色彩调配庄重,使整个楼阁亭台浑然一体,凝重秀丽。楼阁高低相错,主次有序,充分表现了元代时期江南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珍品,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

彩陶舞蹈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马家窑文化,年出土于犬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第20号汉墓。该陶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场景。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

————

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马家窑文化,年出土于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

  这件彩陶壶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推测此壶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活动有关。

————

彩陶网纹船形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15.6厘米,长24.8厘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此彩陶船形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或酒壶类物品。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让人联想到渔船、渔网、捕鱼活动等水上生活场面。

————

彩绘蟠龙纹陶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9.0厘米口径37.0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号墓。这件彩绘龙纹陶盘出自陶寺遗址的大墓中,可能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从陶寺的龙纹陶盘开始,我国的龙形象的演变发展,延续至今。

————

彩陶八角星纹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

青釉堆塑谷仓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三国吴国器,年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

青釉虎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虎子高约15厘米,前后长约20厘米,吴“赤乌十四年”款,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土岗出土。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总体造型基本一致。

  此器出于中国早期最主要的窑场——越窑,这种动物造型的大量出现和演变,改变了越窑瓷器风格单一的局面,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当时社会正孕育着重大转型的鲜明特征。

————

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南京市博物馆馆藏

  三国吴国器,年江苏南京雨花区长岗村出土。

————

青釉神兽尊南京博物院藏

  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西晋,年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尊的造型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确是独具一格的青瓷精品。

————

青釉仰覆莲花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北齐青瓷,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该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

白釉绿彩长颈瓶河南博物院藏

  高22.5厘米,口径7厘米,北齐,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此器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白瓷。造型规整、古朴,胎质细白,白釉较光润,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器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

——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天津博物馆馆藏

  高18.5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2.5厘米,隋代,器单颈双腹,饰有捏塑双龙形柄,龙头摊入瓶口,通体施白釉,瓶底刻有“此传瓶有□”,可知此器名为“传瓶”。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年)李静训墓曾出土类似的一件,但无铭文,故此瓶的年代也应为隋代。

————

青釉凤首龙柄壶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唐代宫廷御用瓷器。此壶造型奇特,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凤的嘴下啄,凤头扣在壶的口沿上,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这件青瓷凤头龙柄壶,堪称为唐代瓷器中的瑰宝。

————

鲁山黑釉蓝斑腰鼓故宫博物院藏

  长58.9厘米、面径22.2厘米,唐代。此鼓呈长圆筒形,两头粗,中间细,即所谓“广首纤腰”。通体施黑釉,匀净的釉面上闪点着几十块蓝色彩斑,鼓身凸起七道弦纹,一方面起着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烧成时又能起着控制彩釉流动变化的作用,可谓构思巧妙。

————

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58.4厘米,长43.4厘米,唐代,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

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扬州博物馆

  高29.4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9.5厘米,唐长沙窑,年江苏扬州石塔路出土。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纹,装饰奇特。彩绘纹样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而且带有异国情调。

  釉下彩绘在唐代长沙窑广泛使用,它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对后来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临安市文物馆馆藏

  通高66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41厘米,唐越窑,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器由盖、炉和座三部分组成。采用堆贴、彩绘和镂雕的装饰技法,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越窑的釉下彩绘瓷较为罕见,故此炉弥足珍贵,且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好。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高58厘米,长43厘米,唐代,年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且为墓葬出土,制作精美,造型在三彩器中极为罕见。

————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苏州博物馆馆藏

  五代越窑,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此件器物由碗和其下的盏托组合而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

  在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考古发掘之前,这件莲花式托盏一直被称为“青瓷”,随着法门寺地宫13件越窑青瓷被确认为历史文献记载的“瓷秘色”(即秘色瓷)之后,这件“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有了一个更为重量级的身份——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五代耀州窑,年陕西彬县出土。此壶设计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时需将壶倒置而得名。通体施青釉。装饰技法有刻划、堆贴等,堆贴子母狮生动形象,刻花缠枝牡丹纹有浮雕感,线条流畅,为五代时耀州窑的产品。

————

天青釉弦纹樽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同。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为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也收藏一件。

————

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官窑,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古朴,线条优美,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器体有“紫口铁足”的官窑器特征,为官窑瓷器的上乘之作。

————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故宫博物院藏

  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北宋。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为官窑的产品,造型古朴端庄,形体高大,胎细质坚,为钧窑中的珍品,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

——

来源于晒宝会

“三秦华章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展览时间:年1月9日-5月18日

展览城市:陕西-西安

展览机构:陕西历史博物馆

展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