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国博任我行十二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

发布时间:2022/5/19 23:48:55   

通过前面的一系列介绍,我们基本上把青铜器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回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来讲讲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至于我为什么没有按时间顺序讲呢?本来我是想按照官方公布文物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讲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第一批讲到了现在的第三批,不过在上期讲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的时候,由于滇王之印金印也是与古滇国有关的重要文物,考虑到背景介绍基本都一样,所以就把这金印也提了上来,与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一并介绍了,这样就没有完全按照顺序讲。

既然已经这样了,在接下来的四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顺序上,我想也稍微调整一下,按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来介绍文物,并且把后面所有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一并提上来先讲,这样也可以形成一个新石器文化的小章节,让读者看着更有层次感。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我会给大家梳理和介绍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本期我们就来介绍两件仰韶文化的陶器,彩陶人面鱼纹盆和彩陶网纹船形壶。

十三、人面鱼纹彩陶盆

我记得这也是一件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文物,这是一件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在了解文物之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吧。

我们在第二期鹳鱼石斧陶罐和鹰陶鼎那期简单介绍了仰韶文化。不过随着我不断写此系列文章,我个人的知识也不断提高,当时关于仰韶文化的介绍也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因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概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

不过,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已经发现了五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庙底沟文化、半坡文化、大河村文化、后岗文化等,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遗址的发现,所谓的仰韶文化的区域差别很大,加上时间跨度也很长,统一用一个仰韶文化来把这些遗址全部概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问题,所以,近年来学术界也做了一些调整,将原来仰韶文化所涵盖的区域和时代称为仰韶时代或仰韶阶段,并将其分成早、中、晚大致三个阶段,然后将考古发现的各个遗址文化套在里面属于哪个阶段,这样分析就会让众多的考古遗址分类更有层次感、更清晰一些。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属于半坡遗址,半坡是一个距今-年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阶段。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作为一种冥器存在的,当时流行的是瓮棺制,当时会把夭折的儿童的尸体放在一个瓮里,这个彩陶盆就会作为瓮棺的盖而扣在瓮上。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从这件陶器的材质来看,属于细泥红陶,那么什么是红陶什么又是细泥呢?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如果从颜色上区分,大致可以分为红陶、灰陶、黑陶。其中红陶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红陶形成的原理为,在陶器烧制过程中,窑内火焰的控制为氧化焰(即火焰氧气过量),使得陶土中的金属铁充分氧化,形成了红色的三价铁,这样就会使整个陶器的颜色呈红色。从泥土性质来看,红陶再分为泥质红陶、细泥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指陶土在制胎前略经淘洗,但基本保持陶土的原状,制出的陶器相对比较粗糙;细泥红陶的陶土则经过精淘,陶质细腻,颗粒均匀,质地比较坚硬细密;夹砂红陶则有意在陶土中加入细砂,能耐火,主要作炊具用。

人面鱼纹彩陶盆在国博的展示状态

从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案上来看,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那么半坡人为什么会描绘这样一幅图画呢?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在描绘一个人在水里捕鱼的场景,因为人眼微睁,只露出了头,没有看到躯干,应该是在水中,而他把捕获的鱼放在头顶、两颊或叼在嘴里,腾出双手继续捕鱼。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人面是由人鱼合体而成,装束奇特,很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有可能是让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说鱼是部落的图腾的,在仰韶时期中,也出现过不少鱼的图画,还记得我们介绍的第一件文物鹳鱼石斧陶缸吗?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是在河谷地营建聚落的,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回顾一下前面的鹳鱼石斧陶缸

最后要说明一点,类似的人面鱼纹盆其实出土了不止一件,这一点在国家博物馆的介绍中也提到了,除了这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人面鱼纹盆以外,最有名的应该在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那件人面鱼纹盆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人面鱼纹盆的人面与国家博物馆的在人脸上有不小的区别,最明显的不同在耳朵上,大家看图就明白了。另外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陶盆是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区姜寨,而国博的这件是出土于半坡的。再仔细观察,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人面鱼纹盆上面有小孔,据专家解释可能是供人的灵魂出入的。而国博的那件人面鱼纹彩陶盆则没有发现有小孔。因为网上有不少资料都把这两件陶盆搞混了,也请大家注意辨别。

国博的人面鱼纹盆(左)和陕博的人面鱼纹盆(右)

人面鱼纹彩陶盆展示在国家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展区。

人面鱼纹彩陶盆在国家博物馆的位置

十四、船型彩陶壶

这是一件造型非常奇特的陶器,于年在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陶壶口径4.5厘米、宽24.9厘米、通高15.6厘米,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鱼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网坠,这也证明了当时确已使用鱼网捕鱼。

船型彩陶壶

那么北首岭遗址又是怎么回事呢?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东北部金凌河右岸的台地上,属于渭河流域,考古人员曾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对北首岭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是距今至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其始建年代比西安的半坡还早了多年,因此有的称其为北首岭类型,也有的称为半坡类型早期。

北首岭遗址引起重视,因为这里的年代比较早,但已经处于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的经济阶段,而且遗址规模很大,可能已经出现了早期权力人物,达到了相当的社会发展高度,被称为前国家的原始文明社会。

近年考古发现和研究认为,以陕西和河南为中心的仰韶文化,有可能是起源于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而位于陕西西部的北首岭,正处于甘肃天水向陕西关中过渡的中间地带,年代上也处于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因此认为北首岭可能是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一步。

船型彩陶壶在国博的展示状态

回到这个船型壶上,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整个壶象征正在从船上撒网捕鱼,也可能是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船的两舷晾晒鱼网。因此,将这件壶命名为彩陶网纹船形壶。可见在北首岭文化中就已经有了船。可能的情况是,在几千年前的北首岭,那里更是河流纵横、湖泽密布,而且有大量森林,因此古人可能先发现了木头能浮在水上,进而发明出了木舟。

船出现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船不仅是生产捕鱼的工具,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了船,远古人就可以不再只是沿着河流徒步前进,可以乘船走得更快更远,还能随身携带更多的物资,古人的活动范围一下就大大增加了,不同地区的古人接触和交流也更多了,也就更促进一个个血缘家族发展成部落或族群。

这件船型彩陶壶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件距今年的船型器物,从而证明了年前中国人已经可以造出实用性很强的船了。

船型彩陶壶展示在国家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展区。

船型彩陶壶在国家博物馆的位置

相关阅读:

国博任我行(一)——国家博物馆参观指南

国博任我行(二)——鹳鱼石斧陶缸鹰型陶鼎

国博任我行(三)——后母戊方鼎

国博任我行(四)——利簋

国博任我行(五)——大盂鼎

国博任我行(六)——虢季子白盘

国博任我行(七)——孝端皇后凤冠

加餐:西周伯矩鬲

国博任我行(八)——子龙鼎

国博任我行(九)——四羊方尊

国博任我行(十)——天亡簋

国博任我行(十一)——神秘的古滇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