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美术论文四川出土东汉动物陶塑鉴定六法

发布时间:2023/11/24 14:47:16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www.txbyjgh.com/m/
图1陶狗(东汉)高23cm成都金堂出土四川出土东汉动物陶塑鉴定六法文\范美俊笔者担任《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十余年来,每次讲到两汉美术都有点激动。这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富足和精神旷达的时代,艺术作品深沉雄大、气势古拙,与完美求备的唐代艺术至今还被业界津津乐道,有的艺术理论家甚至直截了当,要“回到汉唐”。而笔者的家乡四川所出土的大量陶器,无论是画像砖,还是陶俑,与霍去病石雕和各地的画像石和墓室壁画一样,都蕴籍着这种时代精神。汉代艺术的题材相当丰富,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这不正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么?从幻想的神话中仙人们的世界,到现实人间贵族们享乐观赏的世界,到社会下层的奴隶们艰苦劳动的世界。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各种对象、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被汉代艺术所注意,所描绘,所欣赏……”图2陶鸡(东汉)高18cm成都地区出土作为一种陪葬明器的陶器,它的出现与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与墓葬形制的演变有一定关系。蜀地虽地处西南,但广袤的成都平原农业相当发达的,加之兵祸较少而成为经济富庶区,秦始皇一统天下,则要首先打下作为粮仓的四川以保障供给,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时曾看见蜀布和邛杖,据说是从印度传过去的,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达。《蜀志·华阳国志》载:“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随着经济的发展,豪奢之风开始盛行,由于社会流行“事死如事生”观念,墓葬中的随葬品越来越奢华,其中就有各种成套的陶俑、陶制家禽家畜以及日用品。从考古实践看,四川地区的墓葬在西汉时期并无陶俑出土(只偶见木俑)。到了东汉,陶制明器开始大量涌现,这时竖穴土坑的墓葬形式已不再占主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奢华也更为坚固的砖墓、画像石墓和崖墓。陶制的家禽家畜最早出现在新莽时期,东汉中期后逐渐增多,到了后期则是每墓必出,已成为墓葬中常见的陶器组件之一,种类和数量都很有规律。它们与日常所用的陶罐、陶釜、陶壶和陶盆,还有陶仓、陶灶、陶井、陶田、陶水塘和陶屋等生活设施一起,尽可能真实地模拟当时的现实生活。如果说帝王陵寝的陪葬品(如九鼎八簋)体现的是世俗王权的尊贵与等级森严,那么四川地区的各种墓葬陶器则体现了普通百姓希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笔者怕“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不少收藏界的朋友的帮助下,特别是在一位专工陶瓷、考古专业出身的研究生同学的指点下,也开始涉足汉代陶器的收藏。图3陶鸭(东汉)高9cm成都地区出土在以前,陶器因是陪葬明器,不少人怕沾染晦气而不敢接近,收藏者更是寥寥无几,加之不法盗墓者都喜欢一锄头挖个“金娃娃”,对泥巴做的东西不感兴趣,农人在田间地头拾到陶俑甚至要让小孩用石头砸烂,谓之“打官”。而现在,四川陶器(特别是陶俑)因艺术水平极高而开始被重视,价位也开始走高,近年来多有仿品。但是,一些形制小的动物陶塑因重视不够和“产量”颇高,价位相当低,仿品也很少。因为这个缘故加之笔者银两有限,就开始收藏了。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并结合练摊经验,介绍这类作品的六种鉴定方法,供藏友参考。一、观神态。四川汉陶,无论是陶俑,还是陶制动物,有经验者一眼就能从神态上辨出真伪。特别是造型简练,动作夸张的陶俑,如同现在的某些巴蜀笑星一样,普遍有一种质朴甚至呆傻的微笑,即便面目都没有刻画但神态却一目了然。如著名的《击鼓说唱俑》,说书者讲到精彩处,不禁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其人体比例一塌糊涂,但因相当生动而招人喜爱。动物陶塑也有这样的生动特点,这里以陶狗为例。不少陶狗嘴巴微张,牙齿外露,尾巴上卷与背部连成一体,有的还带着项圈,一副凶狠而可爱的家狗模样。但四川出土的陶狗有一定程式性,多为站姿,没有河南辉县、河北沧州等北方出土的陶狗那样有立、卧和半卧等多种姿态。狗在六畜中驯养历史很悠久,《周礼·秋官司寇·犬人》载:“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四川地区的东汉墓几乎每墓必出陶狗,大者高达半米,小者仅几厘米,分泥质灰陶和红陶两种,都不上釉,也很少彩绘,从造型看多为看家狗,比较注意眼、耳、嘴的生动性,整体感觉极强,仿制品无法达到这种水平。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发掘了多座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崖墓二、看颜色。陶器历经近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一般表面有所风化并形成一层类似书画包浆的土沁(也称土锈),浑然而均匀地与陶体粘固在一起,不容易刮下来。有的可能因地质原因会在表面留上一层薄薄的白色盐晶体,此点极难作伪。但是崖墓出土的陶器,表层土沁少而状若新品,这需仔细辨别。崖墓出土的陶,表面局部常牢固地沾带一些白色岩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且厚薄不匀、分布散乱,这也是极难作伪的。而新仿的动物陶塑,多直接蘸沙浆刷上再晒干,有的则用胶水掺和墓土、再加一些色粉涂在陶器表面,如用布擦拭和稍微清洗,这些假土沁就要掉落,露出“新货”面目。另外,还要看陶器外层与内壁的土沁是否一致,如浑然一体则为真,如外旧内新,外硬内松则为假。另外,有的陶制动物(如鸡、鸭)的脚或尾有所残缺,要仔细看其断面,如特别新还有火气,就肯定假,一般说来,极其完整的陶器要特别小心。三、掂重量。就笔者的经验,刚出土不久的陶器在地下葆有充足水分,有的甚至是直接从积水的墓室中淘出来的,其胎体经水泡后一般比较松软,放置一段时间后还是湿漉漉的,拿在手中也比较沉,而早年出土的陶器的水分被完全风后则要轻一些。新仿的陶器由于刚出窑,胎体较硬且有火气,差不多大小的新仿陶器,重量则在前两者真品的中间。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新仿品也被放在水中泡了较长时间,这需要借助其他方法鉴定。配图: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崖墓青铜四、听声音。一般说来,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以上,而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需要1℃。汉代四川的制陶技术已完全成熟,复杂的陶窑结构可以达到较高温度,从现存作品看,工匠们可以熟练掌握不同质地的陶器烧制火候。西汉末至东汉初年的四川陶器多为手工捏制,形体小,也较粗糙,多为温度不高的泥制红陶俑(动物陶器还鲜见),用手扣之发出空空闷响声;而东汉初年至东汉中期,则出现了大量的家禽家畜陶器,多泥制灰陶和红褐陶,烧制温度已很高,有的达到℃,敲击能听见清脆声音;东汉末至蜀汉时期,陶器的数量大、种类齐、形体大、制作精,有些高温陶已有瓷化特征,扣之铿锵有声。而新仿品一般火温较高,敲击所发出的声音有金属感,有些刺耳。五、闻气味。陶器长期深埋地下,土沁深入肌理,闻之土味很重,新仿器物则没有这种味道。笔者从相关资料看到,民国时期有一法可以鉴定,即提壶开水冲淋器物表面,如果有一股浓重的泥土馨香味则真,如果有尿臊味则假,因为其表面添加了些乱七八糟的做旧的原料或者其他东西。不过,笔者怕对陶器有所损坏,还没试过。六、问出处。四川出土陶俑的东汉墓葬很多,地点主要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还有乐山、绵阳、遂宁、宜宾和重庆涪陵等地,而内江、自贡等丘陵地区则几乎没有发现,如果在购藏时遇到与上述地方不符的东西就需要特别小心。从墓葬形式上看,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多竖穴土坑墓,而其他地方则多岩崖墓。另外,多到博物馆观摩真品并查阅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在向卖家询问时,不妨多问几句并仔细聆听,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发现破绽。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发掘以上六法,只是笔者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对藏友们有所帮助。现在市场上小型动物陶塑的价格只有数百元,形体上40厘米且品相极佳的也不过数千元,这相对于高价位的瓷器和书画,实在价同白菜,正是收藏的好机会。不过,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购藏文物需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下进行。范美俊,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8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