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窗净几坐劬书,
姑射仙人伴我癯。
谁笑月明家四壁,
案头犹自有珊瑚。
此诗是宋代?李龙高的《瓦瓶》。诗中虽然无一字提到瓶,但是“案头犹自有珊期”,从侧面说明那时古人案头已有瓶供①,插花已然成为生活四艺之一。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关于“瓶”的专题文章,希望通过对瓶的探讨,加深大家对传统插花中“瓶”花的认识与了解。
胆瓶秋卉图页
“瓶”作为名词,注释有四:
一为:是用泥土烧制的,同瓦罐一样是一种瓦器(陶器)。
二为: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说文》:“瓶,瓮也”,《方言》:“缶其小者谓之瓶”。
三为:指腹大口小颈长的容器。《礼记·礼器》:“盛于盆,尊于瓶”。
四为:供陈设或者祭祀用器。如“瓶彝”,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用瓶蓄水养花称瓶花。瓶花最早源于埃及,在希腊、罗马得到发扬;后瓶花传至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据史,中国瓶花肇始于南北朝,完备于晚唐,兴盛于两宋,明清达到顶峰。瓶花之制又可分为两端:一是供养之花,以供养佛、神、祖宗;二是观赏之花,即曰常生活中的赏玩。由此形成两种花瓶,一是供瓶②,二是赏瓶③。
花瓶最早用于佛教的瓶花供养,西晋时期铜鎏金造像台座上的图像为中国最早的瓶花例证之一。古典花瓶,特别是宋元明清的专赏花瓶可谓品种繁多,这些花瓶仅从型制上有口、唇、颈、耳、系、肩、腹、腰、底、足、倭角等的不同,各自有着相应的名称。
例如,
瓶之口:有小口、圆口、敞口(侈口)、撇口、直口、束口、敛口、盘口、花口、菊口、菱口、海棠式口、广口、兜口、唇口、洗口、开口、棱花口(菱花口)、喇叭口、子母口、复口、子口、折沿、板沿、芒口…
瓶之颈:有长颈、短颈、東颈、长直颈、短直颈、细长颈…
瓶之耳:有象耳、龙耳、凤耳、鱼耳、贯耳、戟耳、螭耳、如意耳、绶带耳…
瓶之系:有三系、四系、横系、竖系、复系、桥形系…
瓶之肩:有折肩、垂肩、丰肩、平肩、溜肩…
瓶之腹:有直腹、圆腹、弧腹、曲腹、鼓腹、扁腹、垂腹(胆形腹)、深腹折腹、长弧腹、筒形腹、瓜棱腹、扁圆腹…
瓶之腰:有折腰、束腰…
瓶之底:有平底、圆底、脐底、尖底、玉壁底、双圈底、拱壁底、二层合底…
瓶之足:有圈足、平足、蹄足、高足、珠足、实足、卧足、袋状足(袋足)、锥形足、柱形足、兽形足、饼形足、乳状足、内回足。其中圈足又分为齐平式图足、外撇式高圈足、假圈足、宽厚圈足、双圈足(二层台圈足)、里直外收式图足…
元?蒋祈《陶记》中曰:“瓶之别,曰觚、曰胆、曰壶、曰净、曰扼子、曰荷叶、曰葫芦、曰律管、曰兽环、曰琉璃,与夫空头细名,考之不一而足,惟贩之所需耳。”可见古代瓶异式之繁。
《甸雅》记载清代窑器曰:“瓶之佳者曰观音尊,曰天球,曰饽饽凳,曰油槌,曰大凤尾,曰胆,曰美人肩,曰棒,曰投壶之壶,曰背壶之壶,曰荷包,曰如意尊,曰石榴尊,曰萝卜尊,曰牛头尊,曰鸡心,曰络子尊,曰梅瓶,曰仿周秦罍缶。若玉壶春,若软棒槌,抑其次也。凡诸名称皆沿用市俗之语,无足深论。”
又据《明清瓷器鉴定》:“举凡康照时期新制花瓶,有琵琶、马蹄、象腿、凤尾、太白、苹果、杏叶、棒槌、倒栽、柳叶等,雍正朝有双陆、三羊、虬耳、络子、鹿头、牛头、蒜头、绶带、如意等。尽态极妍,争奇斗异,千态万别,差别井然。”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获取更多国画教程请长按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