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前景 >> 西安半坡博物馆参观角落里的陶窑遗迹厅
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内,有一座小型的陶窑遗迹展厅,坐落于遗址保护大厅后边的小树林中。这里规模不大,位置比较隐蔽,很容易被游客错过。但是,我每次参观半坡博物馆,都会专门来这里转一圈儿——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遗址保护大厅内的东北角,有一扇通往室外的小门,旁边的指示牌上面写着:“陶窑遗迹”。站在门内,向外望去,什么也看不到,很多人便止步于此。其实,走出此门以后,沿着通道走到头,向北便可以看到陶窑遗迹厅。
这座陶窑遗迹厅坐北朝南,大门上方写着“陶窑遗迹”三个大字,外观呈长方形,表面青绿颜色,跟周围的环境很协调。这里位于半坡遗址东部,曾经发现六座陶窑遗迹,只有一座保存比较完整,便专门修建这座单独的展厅将这座陶窑保护起来。
走进展厅,中央的围栏内,便是陶窑遗迹,被编为“3号窑”。它是典型的横穴窑,由火膛、火道、火眼和窑室组成,顶部已经无存,下方结构清晰。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8米,内壁曾经涂抹一层很细的黄土。经过长期使用,火膛上部受热,变成青色和红色。
火膛在窑的前方,乃一条底部平整上方呈穹形的长筒状通道。火膛后部连接着三条火道,火道向上汇聚呈圆形通道,由周围的10个火眼与窑室相通。陶窑规模较小,烧造器物不多,大的1到2件,小的4到10件。
半坡遗址发现的陶窑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类型。烧造陶器的时候,柴在火膛里燃烧,热量通过倾斜的火道输送到摆放陶器的窑室内。火膛在窑室旁边,窑室略高于火膛,叫做“横穴窑”。火膛在窑室的正下方,火焰直接升入窑室内,叫做“竖穴窑”。
制陶业是半坡母系氏族公社一项具有特色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半坡人已经能够根据实际的生活用途,制作细泥、细砂和粗砂等不同质地的陶器,包括钵、盆、罐、瓶、壶等各种器型。
当时,制陶工作一般由妇女担任,利用农闲的时间进行生产,包括造型、绘画、烧制等不同的步骤。因为需要熟练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所以绝非氏族成员每个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