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早期晋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24/8/26 13:23:36   

典型晋文化的形成当在春秋早至春秋中期,主要特征体现在这时期的青铜器上,尤其是通过特定时代的器具,揭示了复制翻印纹饰的装饰技术与东周晋系铜器生产过程。

据侯马东周陶器年代分期,铸铜遗址主要使用时间,是在公元前6世纪初至公元前4世纪初,集中在春秋中期末到战国初,即相当于晋景公迁都新田至三家分晋,前后约余年。同时,由于在平王东迁至晋景公迁都新田的一段时间内,晋都所在地问题仍没有多少线索,这段时间是早期晋文化转变至典型晋文化的关键时期,典型材料的缺乏导致相关研究也显无力。

而在讨论晋文化的早期阶段,即叔虞封唐至春秋早期,往往囿于遗存特征与典型周文化相似,区分度不大,鲜有研究涉及,少许研究也只以晋文化是周文化的分支来概括,这些难以将该文化的来龙去脉条分缕析地讲清楚。

晋文化创造者是以周人为首的多个族群,是一种多族属的文化复合体。同时,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至少需要自身条件及其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两个层面,这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的变化过程。

从目前来看,西周与春秋早期,晋国疆域处在临汾与运城盆地北端。

形成期

形成期可以认为是从叔虞封唐至北赵晋侯,也可以说是整个西周和春秋初期。

这一时期,晋国主要的政治舞台处于临汾盆地,晋都大体靠近邹衡先生指出的“翼城县的翔山以西,曲沃县的汾河以东,浍河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崇山以南,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广约15公里的长形地带”,晋国处于临汾盆地。

这一时期居址的材料见于天马-曲村、洪洞坊堆-永凝堡、翼城故城、苇沟-北寿故城等处,曲村居址在布局上,不见商末周初殷墟、张家坡那种居、产、葬一体的布局形式。

遗迹单位包括房址、水井、灰坑、灶、然坑、灰沟等,灰坑以不规则西周至春秋初晋国遗址已具备一些属于自身的、演变序列清楚的器类,再从居住形式、埋葬葬俗、生产方式来看,晋文化在形成期已具有自身特征,这种特征在器物方面比例虽小,但不能与典型周文化遗存划一等号,用周文化的分支来简单概括也不合适。

按文化因素的来源来看,这些特征多是受其他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尤其是受到同时期或稍早北方、土著文化影响显著,典籍记载分封晋“怀姓九宗”,然后告诫要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进行管理,是根据早期晋国多族属居民构成,有本所依的。

成熟期

这一阶段的铜礼器已经向典型晋系铜器转变,出现了典型晋系铜器的特征。

上郭墓地铜盘M4:7腹饰交缠龙纹,这种纹饰一改往日浮雕式、二层花窃曲纹的风格,由两周之际的粗线装饰向细密化纹饰变化,为典型晋系铜器的细密繁缛、线条交缠、图案复叠、带状布局的蟠虺纹的雏形。

周王室东迁后,也无能力在铜器风格变化上有所作为,只能接受晋系这种风格变化的影响。同时,带状交缠纹饰装饰的风格。在铜礼器的组合上,天马-曲村西周晚期晚段墓葬出现以簠代替簋的现象,上马墓地又有沿用,这一现象虽在以后楚系铜器墓占据主要地位,但与以往学者认为这种随葬器物产生于南方不同,可能仍是中原地区产生,逐渐传播至其他地区,上马墓地鼎、簠等礼器也偶数搭配。

这些变化宣告以奇数鼎、偶数簋为核心的礼器组合至此改变,加之业已产生的装饰新风格,晋系铜器特征在这一阶段已经凸显。

早期晋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

从居住形式、生产布局、埋葬葬俗与成序列器物等,形成与成熟期晋文化的自身特点及其变化,可以看出受北方与土著文化影响明显。

除此而外,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来讲,早期晋文化不只包含以上三种文化因素,遗址的文化构成还包括商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与结合以上两种文化构成的融合型文化等因素。

早期晋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几点:

阶段性。

在形成期的曲村铜器墓各方文化因素逐渐消失,至西周末时只有单纯变化的了周式铜器,并出现新形式器物组合与搭配。

成熟期时,上马墓地沿用曲村晚段铜器墓的铜器组合与搭配,上郭墓地则有采用新型随葬铜器的特点,铜器纹饰在西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又在成熟期进一步变化,似为两个连续发展阶段,陶器墓的变化则是连续的一个过程,北方、土著、商文化器物缓慢消失,周式陶器逐步转变。

等级性。

铜器墓各方文化因素消失,器物转变进行较早,在形成期即已开始,而以陶器墓为代表的广大平民融合变化的速度反而有所滞后,如曲村铜器墓土著因素完全消失在西周时已完成,进入春秋早又开始新一轮的变化,而陶器墓中以陶三足瓮为代表的土著器物在春秋时期仍存在。

地区性。

成熟期的上马墓地沿用周式铜器,而上郭墓地在铜器风格与器物搭配上已有典型晋系期的特征,变化较上马墓地快。

点状起源引起的传播性。

早期晋文化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点,是以点的形式在某个地区首先出现,继而扩散至其他地区。如墓葬积石积炭在形成期出现在曲村公墓,以簠代簋现象最早也出现在曲村邦墓,铜器的细密纹饰出现在上郭、上马等墓地,逐渐传播至三晋中原。

前慢后快的特点。

即西周晚期晚段以前多种文化因素并存,按时间来看变化速率较慢,曲村铜器和陶器墓的文化因素数目在形成期前半几乎是对应的,形成期末与成熟期早段变化较快,铜器墓文化因素统一完成,陶器墓文化因素在春秋早期的较短时间内趋于统一,文化因素表现出活跃的特点,至成熟期末趋于稳定,完成转变。

以上五个特点概括了早期晋文化考古遗存在形成期与成熟期变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早期晋文化发展的特点,具有复杂性,不是单线条的发展模式,其间伴随着多种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与以之为代表的人群互动。

正是这种文化因素与背后人群的互动,才使人群逐渐融合,文化面貌渐趋一致,为春秋早期文化完成转变奠定了基础。以往研究晋文化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8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