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前景 >> 四方辐辏北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初步研究
年6月15日下午七点,中国人民大学年通州考古实习“学习考古、认识北京”系列讲座第二讲——“四方辐辏——北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初步研究”,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临时工作站内顺利举行。讲座由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宁研究员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晓琨副教授主持,孙勐副研究员、陈晓露副教授、达吾力江老师、保定学院唐邦城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级全体考古学本科生现场参加了讲座。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讲座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余位热心听众也参与了本次讲座。
图一讲座海报(陈昕淼设计)
本次讲座,郭京宁老师为大家梳理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并在考古学研究方法上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思路。对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研究,首先要了解研究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考古基础;其次要认清该地区的地理单元,了解研究的基本地理单位,北京地区的地理单元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流域,即北拒马河流域、永定河流域、温榆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和滦河流域;而后再分析考古材料,对典型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把握遗存的分期与年代;最后,应当放宽视野,比对周邻地区的文化,以考察本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图二郭京宁研究员在演讲
对于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郭京宁老师提出了“五八五三”的几个要点,即五条流域、八个阶段、五期、三个方向。
北京地区五条流域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文化发展也并不一致,北拒马河流域遗址较少,仅有房山镇江营遗址,早期以三足器和圜底器为代表,接近于冀中地区南杨庄的仰韶文化,较晚时出现大口、深腹器物应受到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末期发现的陶甗、尊等器物与中原王湾三期类型、山东龙山文化非常相似。永定河流域的主要遗址是著名的东胡林遗址,主要发现有墓葬、灰堆、石器制造地点等,东胡林遗址很可能是人类从山区走向平原、从流动走向定居的重要节点。温榆河流域较为典型的遗址是雪山遗址,雪山一期文化的双耳小口陶罐显示出其与辽西地区小河沿文化的密切关系,而雪山二期文化的陶罐多与王湾三期文化相似,其中的陶鼎与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有明显联系。潮白河流域以转年遗址、上宅遗址等为典型遗址,上宅遗址一期属于兴隆洼文化,发现一些深腹罐、三段式纹饰;二期则多有平底器和圈足器,以及一些小型动物雕塑;三期受红山文化影响较深。滦河流域暂无遗存发现,可以在未来作为考古调查工作的重点。
根据类型学分析,这五个流域的遗存可以分为八个时段、五个发展时期,第一期的代表遗存为东胡林遗址和转年遗址,陶器制作较为粗陋,石器数量众多,多为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第二期以上宅一期、北埝头遗址为代表,这一时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并存,陶器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三期主要是上宅二、三期和镇江营一、二期,此时不同流域间的文化面貌已经出现差别,在上宅遗址中还出现了不少装饰艺术品。第四期以雪山一期遗存为代表,陶器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石器也趋向精致。第五期的代表遗存为雪山二期,陶质发生显著变化,泥质黑陶为主,石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增加,通体磨光的石器增多,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减少。从文化分期和绝对年代的测定上来看,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从距今10年跨越至距今年,对其的分期以及年代的分析与学界对全国的新石器文化分期结果相一致,反映出了北京地区在全国新石器文化分期体系中的普遍性。
图三何辰晨同学在做笔记
北京地区的文化与燕山以北地区、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都有显著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表现,在此后的历史时期乃至今天,北京地区在与北方、中原、海岱三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后大家展开了问答和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提问、老师的回答和引导,为我们的思考打开了思路。李雪婷同学问及气候环境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影响。郭京宁老师指出了两点,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气候干冷的阶段北方文化南下的迹象。比如平谷和昌平均有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说明辽西地区人群在气候较为恶劣的时期越过燕山,寻找更适宜生存的地点。第二是可以通过对遗址的整体性观察来了解气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例如在北京地区发现有沉船的遗迹,说明这一时期的环境应当比较湿润;而东胡林发现的火塘,显示了气候寒冷的条件下古人采取的生存策略。并且根据东胡林墓葬人骨的分析,其生前的食谱非常广泛,表明当时的生存条件可能比较恶劣。关于北京地区气候与人类行为关系的话题,可以做更多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王心玥同学针对北京地区考古工作方向提出问题。郭老师指出,北京地区自辽代以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北京湾的古代遗存破坏较大,未来的工作可以多在阶地或山区、半山区寻找早期的遗存。另一方面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