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后期起,陶瓷器开始成为大规模外销商品,开启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辉煌历程。宋元时期,陶瓷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继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陶瓷贸易体系逐步确立。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远销欧美地区,推动了早期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杨晓君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于福建省平潭县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船海域往北可至长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达泉州、广州等贸易港口及东南亚地区,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吨级以下船舶的通行航线。这条航道上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因为渔民捞起的瓷碗居多,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碗礁。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平潭碗礁附近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杨晓君摄沉船共计出水余件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多数为青花瓷器,少量五彩、青花釉里红和单色釉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罐、洗、瓶、将军罐、花觚、香炉、粉盒、器盖、笔筒等。沉船出水瓷器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是研究清前期陶瓷海外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一批批陆续出水的完好文物,使我们渐渐了解了当年“碗礁一号”装载货物的重要信息。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这些瓷器的另一类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专家推测,“碗礁一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杨晓君摄“碗礁一号”出水的文物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这一重要的沉船遗址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古代造船史、中国航海史、古陶瓷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第一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这些不同品种且精美绝伦的瓷器艺术品凝结着我国古代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反映出古代文化、艺术与科技在制瓷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