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中国的瓷器享誉海内外,非一己之力,釉的发

发布时间:2025/3/18 13:23:58   
精美的瓷器是因为“釉”的产生,完成了它从陶器的蜕变。从人类开始制作陶器,一直到带釉器物的出现为止,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出于对美的追求,人类竭尽装饰之能事,将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打扮得更加漂亮,比如在红陶上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纹样,在器壁上刻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甚至直接把陶器做成自然界生物的形状。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觉得不够。他们希望陶器的外表更加光洁,这样不仅手感舒适,而且在使用的时候因为陶器的结构致密,表面气孔减少而不易渗漏。一种方法是打磨:在陶器成型之后,陶坯半干之时,用鹅卵石或竹木工具在器壁表面打磨。经过打磨的陶器,坯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已填平补齐,所以烧成之后,陶器表面光洁明亮。打磨技术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仰文化的晚期,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出土过不少经过打磨加工的陶器。尤其是龙山文化的黑陶,其表面黑亮如漆,如果不是经过打磨加工绝对出不了这种效果。二是使用树脂、材胶代替釉的方法施加于陶器表面。这种方法来源于民族学资料,因为树脂树胶均为有机物质,不易长期保存,所以在考古学上还未发现实物可证。南美洲印第安人制陶时曾使用树脂代替釉,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记述了这一情况:“他们将富含松脂的松木烧起堆大火,然后将陶器放在大火的火焰上,待陶器冷却后,树脂凝为光滑、透明的保护层。”我国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制陶时也曾使用树胶代替釉他们把烧好的陶器从火炭里挑出来,一个人手持褐色树胶,在陶器的口缘上涂抹。由于刚从几百度的火炭中挑出的陶器余热未散,树胶遇热后便熔化为液体,所以,树胶涂抹过的部位,胶质便渗人其中,待冷却后形成光亮透明的保护层,有防止液体渗透的功能,又增加了陶器的强度和器表光洁的美感。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细心的窑工发现,在经过长期使用后窑的内壁表面会产生一层透明光亮的物质,这种物质表面光滑,水不能渗透,就像挂在窑壁上的汗珠一样闪闪发亮。这种晶莹闪亮的神秘“窑汗”其实就是“釉”的表现形式。当然,那时的陶工对于釉的认识还只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并没有意识到它可以被当作一种技术来广泛使用。逐渐,窑工们又发现,比如使用低熔点原料制坯,由于风力过猛或加薪过多,在火力猛烈的情况下近火部位的制品表面被熔化用树木柴草作燃料,燃烧后生成的草木灰通过各种偶然的机会积聚在坯体表面,在℃高温时草木灰会熔融成玻璃态物质附着在坯体表面上:或者气流中夹带的草木灰与红热的坯体表面相接触而生成玻璃态物质。随着高温呈现玻璃态物质的方面越来越多,窑工们不禁受到很大启发,他们开始接受这个现象,并琢磨它出现的原因,想方设法加以利用,终于发明了高温釉。釉的发明,实现了人类对于器物外表光洁、质地坚硬、不易污染、易于清洗、储水不渗的要求、可以说,釉的发现是偶然的,而釉的产生则是必然。虽然我们早在山西夏县东下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原始瓷的瓷片标本,但因为标本实在太少而难以做定论。一般认为,商代已经发明并熟练使用釉。有学者认为,商代的陶工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一重大的技术突破,关键在于当时在金属冶炼和窑炉结构等高温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众所周知,青铜业在商代,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夏代有了一个飞跃发展,冶炼青铜必须需要℃以上的高温,才能让熔点在℃的铜得到还原,而高温也正是原始瓷烧成的必要条件,商代原始瓷的烧成温度高达℃乃至更高。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一些具有中、低熔融温度的物质就才有可能转变为玻璃态物质,而这正是介于-℃的烧陶温度所达不到的。总之,釉的出现,使瓷器的胎质更加致密,外表光泽柔和,又不容易渗水,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也提高了瓷器的使用强度,抵抗了酸和碱的侵蚀,更加使于清洗。汉字中的“釉”字,右边的“由”表示其含有油状的光泽,左边则采用了表示光移的“采”字来组台成“釉”,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了釉的质感。施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另一项陶装烧找术辅助工具的出现,这就是窑具,使用窑具的目的在于减少废品出现和提高客室空间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因为施釉面引发的流釉现象,极易造成器物之间的粘结。为了防止这种情況的发生,提高炉纵向空间的利用率,放置在器胚之间起垫隔作用的垫烧具就应需而生了。目前所知最早采用垫烧具装窑的是春秋时期江地区的原始青瓷窑址。虽然釉从商代中期就开始使用,但早期的釉涂刷稀薄,不会出现流釉粘连现象,人们对于陶瓷器的制作还处子自产自销阶段,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西周时期,陶瓷器多带高足,也无法叠烧。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制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青瓷的需求不断增加,窑工们不得不考虑叠烧的烧窑方法,因为叠烧才能使同一窑位的装烧率成数倍地增长,而有利于叠烧的新器型也随之出现。支烧具的出现比垫烧具稍晩,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这反映了窑工对于窑炉温度分布认识的进步,因为垫烧具的改进是为了扩大装烧的数量,而支烧具则是为选择最佳烧成位置提高烧成质量而产生的。窑工为了选择理想的烧成位置,只能用支烧具把坯件支放到适当的空间,以达到坯件所要求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否则便会造成生烧或过烧等后果。到了东晋晚期,匣体的出现起到了扩大产量与保护瓷釉的双重作用,为瓷器的优质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制釉技术和窑具的发展,人类不断探索更多的色釉品种,便诞生了如宋代官、哥、汝、钩釉,元、明、清各种颜色的高温釉和低温釉。釉发明以后,给陶瓷彩绘带来极大的便利。釉下彩、釉上彩是中国发明的彩绘技法,如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各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而独特艺术风格的取得,除本身技法外,均与釉色相关。离开釉,这些彩绘便无法实现。可以说,中国的瓷器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釉的发明与使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2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