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陶器的不同颜色,将陶器分为土红色、褐红色砖红色或红色的陶器,称为红陶。年,我国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红陶又分为泥质红陶、细泥红陶、夹砂红陶等。泥质红陶指陶土在制胎前略经淘洗,但基本保持陶土的原状;细泥红陶的陶土则经过精淘,陶质细腻,颗粒均匀,质地比较坚硬细密;夹砂红陶则有意加入粗砂或其他的羼和料,质地较粗糙。陶器呈红色系采用氧化焰烧成,即使燃料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使陶胎中的铁元素大部分都还原成三氧化二铁,因此陶器表面呈上述红色。所谓灰陶,是指用较纯的陶士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泥质陶器和在陶土中羼入一定比例的砂粒或蚌末、植物茎叶灰屑作原料烧制而成的,夹砂的颜色为灰色或灰黑色的陶器。灰陶形成的原因是用还原焰烧成,即在烧陶的后期,在窑中加水或湿柴,从而生成氧化碳和氢气,这些气体将陶器中的三氧化二铁变成二价铁。三氧化二铁是红色,价铁是灰黑色,因此陶器也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日用陶器中生产数量最多的种。其中,尤以夹砂灰陶的数量为最多。黑陶所谓黑陶是指器壁漆黑光亮、制作精致的陶器。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黑陶的原料一般都经过精细的淘洗和充分的陈腐,在用陶轮制作时将胎壁做的很薄,有的竟薄如蛋壳。其制法是将陶坯晾到半干程度,用鹅卵石在器壁表面进行打磨打磨过的陶坯光滑平整,然后放入窑内用℃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快结束时再加入点水,窑内产生大量浓烟对陶器进行熏翳,浓烟中的炭粒附着于器表,充满坯体的孔隙,呈现漆黑的颜色。由于陶坯往往经过打磨,故陶器表面漆黑光亮,十分美观黑陶中,尤以蛋壳陶极为珍贵。所谓蛋壳系指其陶胎薄如蛋壳,多数器物仅厚0.3厘米,个别的仅为01厘米。蛋壳陶器主要为高柄杯。杯上一般都装饰有弦纹、突棱形、乳钉纹等,有的还雕出一排排整齐而美观的镂孔,以为装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