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陶衣的出现,增添了陶器的美观,还舒适了持

发布时间:2022/8/3 16:09:10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众所周知,在陶瓷器烧造的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也会直接影响到窑内温度,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往窑内添加一定的燃料,就要求窑炉内能有相应的空气来把燃料烧完,从而发挥燃料全部的热量,火焰温度才能达到最高。如果进窑的空气过多,会降低火焰温度,如果进窑的空气过少,燃烧不完全,温度也不高。空气和燃料的适当配比,不但影响燃烧温度的高低,也决定燃烧气氛的性质。如果空气过多,火焰中有用不完的氧气,这时的火焰叫做“氧化焰”,烧成气氛为“氧化气氛”;如果空气稍微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4%左右),这时的火焰叫做“还原焰”,烧成气氛为“还原气氛”。

升焰式圆窑不能控制进入窑内的空气比例,烧成的陶器大多都是氧化气氛下的产物。如含铁量高的粘土烧成红陶、褐陶。一些含氧化铁较低的粘土或瓷土烧成的产品,则为白陶。如果燃料过多,或将窑顶封闭,燃烧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游离碳黑,把陶器熏成灰陶或黑陶。纵观窑炉的初创阶段,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西周时期的漫长历程,每一步细微的、看似简单的变化,无不是陶瓷史上的一大进步。火与土这两种最常见的元素,经过人类聪慧的大脑,经过各种各样组合和搭配的尝试后,幻化出神奇的效果,为以后粉墨登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陶瓷大戏搭造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随着窑的诞生和发展,陶器成型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进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陶车”出现了。“陶车”是一个圆形的操作台,台面下的中心处有一个圆窝可置于轴上,圆台围绕着轴可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形进行整修。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发现了用陶车修整的痕迹,而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已经大量使用陶车成型,著名的“蛋壳黑陶”,胎体薄如蛋壳,器形非常规整,正是借助陶车精工细作的结果。

陶车的出现可以看成是陶器制造业规模化的象征,它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生产能力,甚至可能造成了某种作坊与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且,陶车的使用对于制作陶器所用的泥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陶坯的泥质必须均匀、细腻,而且有相当的湿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在陶车的惯性旋转中利用坯泥的离心力,把器壁修整的圆滑规整。时至今日,陶车还是手制圆器成型的主要器具。陶器的制作一步步趋向专业与实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表装饰也被用在了陶器制作上,彩绘、镂雕、刻印等等,陶器不仅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日用品,而且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美的追求的载体。

在彩绘陶器出现之前,人们用表面磨光的方法来增加器物的光泽。方法很简单:在陶坯还没有完全干燥时,用骨、竹、石等坚硬光滑的工具对陶坯表面进行同一方向的打磨,使得粘土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这样一来减少了光线在器物上的散射,产生出因统一折射而形成的柔和的光泽,增添了陶器的美观,还舒适了持器时的手感。

在人们了解到一些带矿物质的粘土能产生颜色后,陶器上便出现了彩绘,这层刷在陶器上的粘土被称为“陶衣”。陶衣的原料是碾磨得极细的粘土悬浮液,粘土若是瓷土,陶衣就呈现为白色;粘土里若含锰矿,陶衣就呈褐黑色;若粘土是红土或赭石,陶衣就呈红色,打磨光亮的陶坯上涂刷了陶衣后就有了作画的地子,再用另一种颜色的粘土就可以在陶衣上绘出丰富的图案了。

彩绘后的陶坯入窑烧制,出来就成了不褪色的彩陶。除彩绘外,人们还在陶坯上刻印纹饰。最常见的就是绳纹,用缠了绳索的木拍在未干的陶坯外拍印,虽然当时这样做的本意是想让陶器的器壁坚实均匀,但人们发现这样的陶器外表别有韵味。于是,人们便直接在一些木拍或陶拍的表面雕刻花纹以产生更多的拍印纹饰。由于拍印的花纹往往无序,所以又出现了剔刻花纹和镂雕花纹,这是指用竹、骨等制成的尖锐工具在陶坯上剔刻或镂雕出各种花纹,如曲折纹、圆圈纹、弦纹等,使之组成连续的花纹图案,这与拍印花纹的风格相比又风格迥异了。还有一种在考古学上称为“附加堆纹”陶器装饰法,是指用泥饼或搓得很细的泥条用泥浆粘附于陶坯外壁形成凸起于陶器表面的、平行或交叉的各种花纹。据专家推测,这种装饰法可能兼有加固器壁、便于抱持的实用性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5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