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蘇从哪里来龙虬庄遗址这里发现中国最早

发布时间:2025/3/30 13:39:37   
这里发现中国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筷子,出土的陶文早于甲骨文年……,位于江苏高邮市龙虬镇北面的龙虬庄遗址(距今—年),是新石器时代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遗址,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它的发现有力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今年是龙虬庄遗址发掘30周年,国家级龙虬庄考古遗址公园也正在筹划建设中,那么,龙虬庄遗址能给我们呈现一个怎样的江苏远古文明?近日,记者采访了龙虬庄遗址考古组组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等专家学者。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栽培稻龙虬庄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据龙虬庄遗址公园负责人钱庆东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张正祥被下放到高邮一沟公社劳动。一天下雨后,张正祥在一水渠内及其两侧岸边发现大量的鹿角、兽骨和陶片等,职业的敏感使他意识到,这里至少在年前就有人居住过。他把这一非常有价值的发现汇报给了有关部门,上级迅速派专业人员下来调查并采集标本。年4月至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高邮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年,该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遗址出土的最珍贵文化遗存,炭化稻米是其中之一。江苏顺山集遗址、草鞋山遗址等处也都发现了炭化稻米,那么这里发现的炭化稻米有什么不一样呢?“龙虬庄遗址共出土了炭化稻米余粒,不仅数量众多,且大多保存完好,颗粒完整。通过观察,炭化稻米表现出栽培稻的基本特征。”张敏特别强调,“栽培稻和‘栽培的稻’是两个概念,龙虬庄遗址首次发现了由‘栽培的稻’突变为栽培稻的实例。这是我国最早的栽培稻,将我国栽培稻的形成时间提前至距今年之前。”稻作农业的起源是从人类对野生稻的栽培、驯化行为而产生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原始形态,由野生稻变异为栽培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介于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处于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的稻即“栽培的稻”。“龙虬庄遗址栽培稻的出现,表明淮河下游通过驯化与演化率先完成了由‘栽培的稻’向栽培稻的转型,我国的稻作农业从此进入粮食高产的新时代,淮河下游也因此成为我国最发达的稻作农业文化区。”张敏表示,“龙虬庄栽培稻的出现与传播,促进了淮河下游与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为长江下游崧泽古国的形成与良渚古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龙虬庄的农业主要为稻作农业,发现的石锄、石刀、角镐等器物可能都与水稻种植有关。其中一件角镐是龙虬庄遗址公园的“镇馆之宝”,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骨角器。“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工具进行种植、采挖农作物,也更进一步丰富了龙庄遗址的古代稻作文化。”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闫龙说。除了种植稻米,渔猎也是龙虬庄先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虬庄遗址公园陈列室内,可以看到很多动物骨骸和鹿角。这些骨骸有什么特点?钱庆东告诉记者:“以麋鹿为例,遗址目前发掘得到件主枝残段,其中63件为自然脱落,40件属于非自然脱落,非自然脱落占比38.8%,可以肯定至少有38.8%的麋鹿非自然死亡,这是人类猎获宰杀所为,结合遗址中发掘的数百件骨制品叉、鱼镖等,可以佐证当时渔猎经济已相当发达。”猪肉也成了先民饭桌上的一道菜。在陈列室内,九件生动可爱的猪形陶罐格外引人注目。张敏表示,这些猪形吻部短小,体态丰腴,四腿粗短,这是家猪形象,而非野猪形象,表明龙虬庄人已经能够驯养家猪,并作为肉食来源。此外,这些陶罐不仅仅用作盛水、盛食物等,还应当归类为原始艺术品,表明龙虬人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陶片古文字比甲骨文早了年在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古文字陶片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年》的文章,称:“目前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文物事业50年展览”上展陈该陶片时表述:“这块陶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记者看到,在一块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刻有左四右四、排列较为规整的八个符号。左行四个符号,以直线为主,结构有序,和甲骨文非常相似;右行四个符号,更像四个动物。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呢?一直以来,学者们围绕这些符号,纷纷发表不同见解——国学大师饶宗颐认为:左边第一个字不能辨认,第二个字是“年”,第三个字是“朱”,第四个字是“尤”;另一组作鱼形及动物的图纹,不易辨认。他推测“龙虬庄遗物出现粳稻残粒,其时农产物已相当发达,年似是祈丰岁之事。”西北大学古文字学家周晓陆的考证更加详细,他认为这组符号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四个字,甲组左侧上下为干支,试读作“戊辰”。干支右侧为记事,甲组试意为:“戊辰日,某男某女交媾,巫师大声作法鼓励多生”;乙组正好与甲组相颠倒,右侧上下为干支,试读作“辛未”。干支左侧上面一字结构与甲骨文“孕”字相近,又与甲骨文“娩”字意近。乙组试意为:“辛未日,某女终于分娩了,产妇在号叫中实现了巫师的祈祝,欢呼吧、歌舞吧”。周晓陆说:“这是人类生命的颂歌、先民繁衍的礼赞”,并指出:“农业是周期性产业,农业先民造出甲子以计时日,没有什么奇怪。”“与生育有关的记录。甲骨文中多见……从交媾怀孕、到计算产期、预测男女婴,连商王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