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优势 >> 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细
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
选自《考古》年02期,张素琳
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是晋南一处大型古文化遗址。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大面积发掘,证实该遗址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气现将该遗址中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介绍于下,并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东关遗址细石器概况
东关遗址岀土的细石器数量不多,总数不足30件,以黑色燧石为主,石器组合则以石缺为大宗,还有少量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石器多数为石片石器,简单加工后便直接投入使用,少数规整而精致,采用了先进的压制技术进行通体加工。可辨器形者23件,现分类叙述如下。
(一)镞14件.形状不一:
带铤镞是用锤击法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大多以台面为底端,在近底端的两侧用一面打击法或压制法加工岀两个凹口,形成略短粗的铤.根据形状差异可分二式。
I式:8件。叶片形,三棱锋,铤部略厚,背面多为正纵脊,故横断面呈三角形:此类镞大多利用石片两侧自然锋刃和锐尖、仅粗略修出短铤,便直接使用。铤部均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厚一般0.6-0.8厘米:IH-6,体略长且宽,两侧不对称,铤略偏向右侧:长4.6、宽2厘米(图一,10)。IH:1,体略宽,铤右侧用压剥法修整,较整齐。长4.1、宽2.2厘米(图一,1)。IH:2和1H:5,形状大致相同,长3.6、宽1.8厘米(图一,8、3)。IH31:14,体略宽厚,尖残。残长3、宽2.3厘米(图一,2)°IH31:4,体呈长叶形,长4.4、宽1.4厘米(图一,12).,IH:27,体瘦长,背面为一偏纵脊,侧缘使用痕迹较明显。长4.7、宽1.4厘米(图一,13)。IH76:14,体略长,尖残。残长3.9、宽1.5厘米(图一,9)。
II式:1件(IH:2)匚体扁薄,平面略呈菱形。通体压剥,剥片疤痕较大。边缘均用两面加工法修治,制作精细,铤短且扁平.长3.4、宽1.7、厚().4厘米(图一,6)。
无铤扁叶形镞1件(IH-16).体扁薄,背面有一纵脊,底端呈尖状。右侧粗略加工,左侧有使用痕迹。长3.6、宽1.7、厚0-25厘米(图一,4)。
凹底三角形镞1件(1H58:1)。体扁薄,两面均经压剥。尖端锋利,侧刃薄锐,凹底边缘加工细致,形状规整。长3.1、宽2.3、厚().3厘米(图一,7)。
矛头形镞3件:均用压制法通体加工,修治较精细,大小不同,长短奇异,略厚;IT1()②:3,体略小,两侧略亦孤,锋锐。近底端两侧内收,形成窄小的平底。横断面呈扁椭圆形。长3.2、宽1.7厘米(图一,5)。IH:57,系半透明深灰色燧石制成,平面略呈弧边三角形,尖端略残,长3.7、 宽2.4厘米(图一,11)。IH:1,体呈扁长三角形,两面布满剥片疤痕,两侧及底端均为薄刃,并有一些细密的齿尖,镀尖向右偏:.长6.8、宽2.3厘米(图一,14)。
(二) 尖状器此类石器数量极少,仅发.现2件。均用较厚的燧石加工而成,尖头锐利。IH:3,体小且厚,平面略呈弧底三角形,背面有剥片疤痕,尖头略呈三棱形,一侧有加工痕迹°长2.8、宽2.2、厚1.1厘米(图二,2)oIH:3,形状不规则,有一个三棱形尖头,尖头周围加工较粗。2.8,宽1.7、厚1.3厘米(图二,7),
(三) 刮削器6件,形状各异」其特点是将石片的一侧或两侧加工修治,使之薄锐,便于刮削.IH34,系灰色半透明燧石,体较小,背面有一纵脊,侧缘有使用痕迹。长2.6、宽1厘米(图二,4)。IH41:2,体长略厚,背面有不规则棱脊,侧缘呈弧形,使用痕迹明显。长4.5、宽1.7、厚1厘米(图二,1)。IH:5,体略呈长方形,背面有人字脊。其右侧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侧缘不平齐。左侧有使用痕迹。长3.1、宽1.5厘米(图二,5)。JH28:28,形状不规则,左侧加工较细。长2.7,宽1.9厘米(图二,3)°山H11:14,体较大,长而厚,顶端保留一块原石面。左侧外弧,加工痕迹明显,侧刃薄锐。背面有不规整的双脊。长6.1、宽3、厚1.3厘米(图二,8)。1H:2,白色石英石,平面略呈方形,端刃及一侧粗略加工,刃缘有几个小齿尖,背面有双脊。长2.9、宽3.3、厚1.2厘米。
另外,还发现1件(IH:24)未加工的燧石片,一侧为自然形成的刃缘,可作刮削器使用。平面略呈梭形,体较大。背面有几道斜脊,左侧略厚,右侧较直且锋锐,底端尖锐。长4.6、宽2.4、厚1厘米(图二,6)。还有几件因残缺严重,难辨形状,故不详述
二、几点认识
(一)东关遗址出土细石器的制作技术及其特点
东关遗址出土的细石器的原料,绝大部分为黑色燧石,少数为灰色半透明燧石、石英岩和玛瑙等。加工细石器的主要素材是石片。多用石锤直接打击法获得,然后再将这些石片做第二步加工。第二步加工由劈裂面向背面一面加工、修整,较粗糙、简单。少数石器釆用压制法通体加工。
该遗址细石器的组合比较单一,主要有石镀,尖状器和刮削器。可能受到发掘面积的限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尚未发现典型细石器遗存中常见的各种细石核,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细石叶,故不能称之为典型细石器。但纵观该遗址岀土的细小石器,原料均为典型细石器常用的燧石、石英岩等,部分石器甚至釆用了细石器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技术。另外,石镞,尖状器、刮削器亦是细石器文化中的主要器类,因此,我们仍将这些石器归入细石器的范畴,但只能属于广义的细石器。
垣曲县境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燧石蕴藏量却极少。推测东关遗址细石器的原料不是岀自本地,而可能来源于邻县阳城洽村、土楼庄一带。阳城与垣曲相邻,并富产燧石。洽村、土楼庄一带可能是古代较大规模的石制品原料基地和加工制作场所。
(二) 东关遗址出土细石器的年代及当时的经济形态
东关遗址的细石器岀自不同文化时代的遗存中。其中8件岀自仰韶灰坑(IH31、IH41、1H76、1H、IH),7件出自庙底沟二期灰坑(IH28、IH、IH、IH、DIHU),6件岀自龙山灰坑(IH58.IH.IH、IH.IH)。此外,在东周灰坑和扰土层中亦各出1件(IH和IT10②层)。这2件细石器从原料到形制均与前者没有什么区别,故其时代也不会太晚。东关遗址的细石器与同期陶器、磨光石器共存,其年代应属仰韶至龙山文化的范围,即我国的新石器时代。
东关遗址的细石器与该遗址同时期岀土的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如磨制石铲、斧、镣、凿、镞、刀等相比,数量相差甚远。但遗址中却岀土不少用于渔猎的磨制石缺、球、网坠、骨镞、勾等工具,另外还发现很多猪、牛、鹿.犬等动物遗骸。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经济形态是以定居的原始农业为主,而渔猎和采集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依然存在,并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比重。
(三)东关遗址细石器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首先,东关遗址的细石器均系发掘岀土的,相对早晚关系是比较清楚的。如叶片形带铤石镶绝大多数岀自仰韶灰坑,个别出自庙底沟二期灰坑。而用压制法精修的凹底三角形石饑和扁体菱形带铤石飯则出自龙山灰坑,在仰韶和庙底沟二期灰坑中则未发现。这就说明后两种石镶的形成年代晚于叶片形带铤石镞。这对我们今后研究石镞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次,从地域方面看,东关遗址与下川典型细石器遗址分布区之一的历山区距离较近,并且同属垣曲县。而且,两处的细石器在原料和形制方面亦有相同之处。虽然这两处遗址时代早晚不同,中间有缺环,但根据分析推测,东关遗址细石器还是继承了下川细石器的某些制作工艺,并有所发展。
叶片形带铤石搬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下川遗址中已有发现,在陕西大荔沙苑遗址和北方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零星发现。发现数量较多的只有山西西阴村和古城东关新石器时代遗址。另外,在日本、韩国和前苏联一些地区,也发现了一些相类似的石饑,日本学者称之为“石片尖状器”气东关遗址岀土的这类石鑛,对我们今后研究和探讨其分布范围,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相关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了些新的线索。
总之,东关遗址出土的细石益虽然数量不多,种类也较单一,但其发现还是很有意义的。东关遗址细石器的发现,还进一步证实了有关专家所分析的:“我国农业岀现前,釆猎文化曾普遍存在过。农业岀现后,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这种文化逐渐消失。但这种细石器工艺传统并没有完全绝迹,不同程度地保留在仍营相应的经济生活的部族中,分布相当广泛,延续的时间也长。……在沙漠南沿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占统治地位的华北地区,细石器工业传统仍有保留。……足以证明我国细石器工业流传甚久,贯穿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到铜器时代的全部过程,但越到后来越成为消失状态中的孑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