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从前良渚时期先民的方位观推测玉琮的起源
文
俞星伟
崧泽至良渚时期,经常会发现一种玉石或陶做成饼状、中间穿孔的器物,类似小型的璧,人称“纺轮”。
玉者或许是璧、镯、环类管钻芯材所改,多素面。
陶也有完全一样的形制,然又分正反面,正面径略宽,往往刻有图案纹饰。
既称“纺轮”,想必与纺织相关。而纺轮以陶制难免易于磨损,应当没有刻纹装饰的必要,何况这一时期的其他陶器器型上本来就很少带有纹饰,要有,也是规格非常高的祭祀或随葬用品。
这种陶轮带刻纹的比例非常高,且图案纹饰之内容极为丰富,颇具特殊性。相似的这类图案也很少出现于其他陶器、玉器之上。常见为几何形组叠纹饰,亦偶见线刻鸟纹或彩绘,将之与西方古文明比较,倒更似族徽一类图案。
最初留意此种陶轮是因为看见南博徐湖平主编《东方文明之光》(年)一书的封面,后来发现此类图案在杭嘉湖及苏南地区崧泽文化时期的陶轮上很是普遍,想来这些图案的含义必定是当时在一定范围内被普遍认识的。
逐一比对陶轮纹饰,发现其中有“十”字结构者不在少数,这类“十”字纹主题图案直至汉画像上仍然体现,远较基督教“十”字起源要早得多,今人研究认为这是古人对于世界方位的认识。
楚国有饰于马首的交螭纹“当卢”,既有出行别方位之原始涵义,亦作象征权利之仪仗。明清玉型亦有所谓“结交四方”之佩饰,其图案结构如出一辙,却不知其渊源竟然可追溯到如此久远。
崧泽文化时期,玉器中人形器物开始出现,以其数量较少,又无专著考证而鲜为世人熟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