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市面上各种精美绝伦的陶器,你可想过这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也是把制陶用的粘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烧结成为坚固的陶器。这种把柔软的粘土,变成坚固的器,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人类原始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果集、渔猎过到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它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并继续扩大到工具的领域。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直到今天,陶器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陶器的出现只不过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但它的起源或可迫湖到更早的阶段,它同人类的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人类从实践中识到粘土接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遺一定的形状。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类已开始用粘土型造某些形象,如欧洲一万多年以前的马格德林文化的野牛和熊等塑像①,便是最明显的例证。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形的粘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的证据,它可能是由于涂有粘土的篮子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塑造成型井经烧制的器也就开始出现了。特别是随着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贮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一一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突出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陶器的发明,主要是人类认识了如何控制和利用这种物理化学作用。但是,这和其它发明一样,在实际应用上,还必须包括许多方面:如要使粘土能够塑造,就需要加入水分成型的器物在经火烧之前,必须晾干,否则火烧时升温过急就会破裂。另外,粘土还必须加以选择和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经过淘洗后可制成较精细的器皿,或加进辉和料则增强它的耐热急变性能。在烧成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粘土的性质,还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而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最早的陶器显然是仿其它材料所做成的习见器物一一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后来才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在制作上也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首先用捏塑造型或局部的模制造型,然后用泥条圈筑或盘筑成型,口沿用慢轮修整最后才使用快轮,制成规整的器形,这个发展过程至少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在烧陶方面,最初是从平地堆烧到封泥烧,后来发展为半地下式的横穴窑和竖穴,可将温度提高到摄氏一千度左右,这就提高了陶器的质量。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陶器。这些创造发明,无疑应归功于妇女,因为在性别分工的基础上,妇女是家里的主人,必然首先从事这些活动。这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一定的残余,例如云南傣族②和台湾高山族③的制陶都由妇女来承担,而男子则仅从事挖土、运土等辅助性劳动或甚至根本不参与其事。但在有些少数民族中已开始有所变化,如云南佤族④和台湾耶美族中间,制陶已成为男子专有的职业,妇女则降为辅助性劳动。这些现象提供了陶器出现之后,有关男女分工的变化和社会分工发展等方面的有用资料。此外,上述少数民族在制陶工艺方面的发展过程是:从泥条盘筑到慢轮修整,从露天平地堆烧到棚内平地封泥烧制,这正代表了由手制向轮制过波的早期形态,由无容向有窑过波的初级形式,这些都为探讨原始制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详细地说明我国陶器的起源,目前尚感资料不足,不过最近在河南新郑装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都比较原始,据曦十四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是华北新石器时代已知的最早遗存。这些发现不仅有利于探索陶器的起源问题,同时还揭示了正是在这些遗存的基础上,才发展成为后来广泛分布的仰留文化、龙山文化,直到阶级社会的商周文明,它们在制陶工艺和器形的发展上,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此外,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广西桂林瓶皮岩的陶器也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碳十四断代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同样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它们同后来华南地区的陶器发展也有着直接联系。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可能分布着更多的早期陶器的遗存,在不断发展和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整体,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瓷和瓷器,成为我国特有的创造发明,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某些族的的遗存中,以陶器为最多,因之在考古学中把陶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