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
1.制陶原料2.陶器成形方法3.陶器表面装饰4.陶窑和窑温
1.制陶原料:新石器时代陶器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黏土,并用淘洗的方式去掉泥土中的杂质陶土中含有较多铁的化合物,它们在不同的烧制环境下使陶器呈现出不同颜色,如在氧化气氛中陶器成红色,而在还原气氛中则成灰色。
2.陶器成形方法: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制作多采用手制,手制法大体有三类,即捏塑法、模制法和泥条筑成法。在仰韶文化中期逐渐使用慢轮的方法对器物做修整,这种慢轮修整的方式为后来轮制陶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轮制法大体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文化。
3.陶器表面装饰:新石器时代在陶器制作上,为了使陶器看起来更加美观,常对陶器表面进行修饰,包括表面磨光、施陶衣等。陶衣一般出现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其目的主要是使陶器更加光洁美观。
4.陶窑和窑温:陶窑结构的发展与变化,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一个标志。新石器时代陶窑从最初的平地堆烧发展出了横穴窑和竖穴窑。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以横穴窑为主,竖穴窑出现于仰韶文化并在后来的龙山文化盛行起来,也构成了我国陶窑的基本形制。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较高,基本在-℃之间,不同温度与陶窑及制陶工艺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