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古人制作陶器的各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在制作石器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状来满足生活需求。然而,陶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因为它是人类首次通过改变自然物的性质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物品。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先民们最早制作陶器的方法是烧烤篮子上的粘土。但现在的考古学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年代最早的陶片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些陶片是由一片片粘土贴上去的,而不是糊在篮子上烧成的。因此,可以推断出陶器是在人们发现粘土的可塑性和粘土经过火烧烤会变硬的性质后发明的。至于最早的制作方法是利用篮子、直接用手捏、还是用泥片粘贴,则不得而知。不过,早期的陶器都是直接用手制作的。
手制陶器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捏塑法,小型陶器可以通过手捏制而成,但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形状不够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窝和指纹。第二种是泥片贴塑法,将坯泥制成泥片后贴塑成型。第三种是泥条盘筑法,将坯泥搓成泥条后圈叠成型,再将内外抹平。第四种是模制法,先用模型制成部件,再拼合成型,这是晚期一种比较高级的制陶方法。制成的陶器需要阴干后才能入窑烧制,为了防止沾粘泥土,需要在器底衬垫布片、席子或树叶,因此手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底常常有布、席或叶脉的印痕。
到了仰韶文化中期,出现了借助陶轮来制造陶器的轮制技术。首先出现的是慢轮制陶技术,就是一个转盘可以用来修整陶器使之形体更加规整。因为慢轮旋转得慢,所以用慢轮修整的陶器器身上常常会留下一些平行的弦纹。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快轮制陶法。快轮也是一个转盘,但先用人力使其快速旋转,快轮的质量较大,根据惯性原理可以保持较长的转动时间。这样,把泥坯放在陶轮上,借助快轮旋转的力量,用手拉制成型。现代制陶也是用快轮,只不过是利用机械来带动其连续旋转。用快轮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厚薄均匀,但器底常常有切割陶坯时留下的螺旋纹。
快轮制陶法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最先进的制陶工艺之一,以今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水平最高,制作的陶器质量最高。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陶器制作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玩转AI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