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期,在岷江出口南面的青城山下有一个开阔而平坦的地方,居住着一个以“芒”为首领的原始部落。部落中有一个小伙子叫宁封,他心灵手巧,肯动脑筋,聪明勤奋,是一个制陶的高手。(宁封真人像右)陶器作为人类的重要生活用品,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青城凤凰山麓在远古时期就是一个生产原始陶器的地方。一开始,人们用手把黏泥做成种种小器物,放在露天火堆里烧。但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既不规整,又不耐用,还十分难看。宁封心灵手巧,对此进行思考与改革,先对黏土进行挑选、筛滤,去掉石子杂物,再淘洗、沉淀、反复踩揉,对坯泥像搓面条一样,进行反复揉搓,然后用这种细柔的坯泥制作陶坯,能做得像鸡蛋壳一样薄。把陶坯先晾几日,待其干固定型后再入窑焙烧,这样就降低了烧裂变形的概率。继而他又发明了制陶旋车,用这种旋车制作陶坯,既省力又规整,速度又快。为了提高烧成温度,他又在凤凰山上挖了个形状像馒头一样的陶窑(俗称馒头窑),把陶坯摆放在窑的中上部,在窑下火膛里,用柳柴烧七天七夜,然后再闭火、冷却、出货。这样既提高了烧制的窑温,又增加了烧制的数量,增强了陶器的硬度,降低了陶器的吸水率,使之经久耐用,从而使陶器产生了质的飞跃。有一天宁封在家休息,有个老者路过家门,向宁封借火宁封便把火燧借给了他。只见老者把火燧拿在手上一敲一吹,忽然冒出黑、白、灰、红、黄等五色烟来。宁封觉得很奇怪,便虚心地向老者请教学习,老者为宁封的热诚与真情所感动,便向他传授了火生五色的技巧。宁封受火生五色的启发,后来便把它用在了制陶上。他在烧陶时先不用明火,用窑烟将陶坯在窑内熏一段时间,然后用明火进行焙烧。烧几天几夜后,闭灭明火,再用浓烟熏几天,最后出窑。这样不仅使黑烟附着在陶器表面,还能深入陶胎,使之变得鸟黑发亮。这就是我国制陶史上有名的黑陶。这样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美观,很受人们的喜爱。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黑陶罐、黑陶瓶、黑陶尊、黑陶壶,既是一种实用器,也是一种陈设品,在当时就极为珍贵,至今更是收藏界难得的珍品(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黑陶,现在四川的汶川、理县、茂县和山东的龙山均多有出土)。此外他还利用当地的白色黏土(白善泥)烧制出灰陶,利用红色黏土烧制出红陶。他在制陶中发现,一种灰亮发光的石头(铁矿石)在经高温后变成了黑色,一种红黄发亮结晶的石头(铜矿石)经高温后,变成了绿色和红色,于是他便把这两种石头分别碎成粉末进行调和,在灰陶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从而烧制出了一种带黑色和红色花纹的彩陶,成为陶器绘画艺术史上的一大发明(按他这种工艺生产的彩陶在今甘肃马家文化遗址中多有出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尊现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了解决陶器的渗水间题,他还把石英石打碎捣成粉末,按一定比例和铁石粉掺和,再加少许草灰,调和均匀后涂抹在陶坯外面,从而烧出了原始青瓷。宁封高超的制陶技术不胫而走,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播,最终传到了黄帝的耳朵里。黄帝觉得宁封制陶奇特,人才难得,于是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从数千里之外的陕西来到青城山下,进行实地考察。在察看了宁封的陶器产品和制作过程后,大加赞赏,当即便封宁为“陶正”(监督、管理、指导天下陶器生产的官员)。于是,宁封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督陶官,被国人尊为“陶神”,尊崇供奉。宁封被黄帝封为陶正后,不负所望,恪尽职守,先后到甘肃马家坡、山东龙山、浙江越州河南定州、陕西耀州、湖南长沙等地巡视,检查、指导制陶活动。现在甘肃出土的彩陶壶,山东龙山出土的蛋壳黑陶尊,四川汶、理、茂三县出土的黑陶罐,浙江越州的古青瓷,都是受宁封指导、影响制出的佳品,这些陶器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以陶瓷著称于世。但是时至今日许多人不知道宁封是中国的陶神,更不知道陶神宁封就诞生于都江堰青城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