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http://www.jk100f.com/m/盗墓者昼伏夜出,墓主人沉睡于地下深处,而关于盗墓和墓葬的防盗,是一部书写了两千多年都没有停歇的故事。为何在中国,盗墓这项“职业”能持续千年,而墓主人和设计者在这千年之中又是如何层层布防,去保护自己的地下世界的呢?首先我们要从我国的丧葬文化说起。另一个世界的继续北魏宣武皇帝景陵在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古墓博物馆联合发掘。景陵封土呈圆形,黄土夯筑,直径米,现高24米,符合“复广六十步”的陵制规定。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为砖筑单室,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构成。墓壁从3米多高处往上砌砖逐层内收,做成四角攒尖顶;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其建筑用砖皆为特制长方形青砖。地宫砖壁表层均刷涂一层黑色。值得一提的是,图中左侧紫光映射的部分就是第一道封门砖(共两道)。其实从史前文化开始,先民们就十分重视丧葬的礼仪,不同地区的人用他们独特的祭祀方式告慰着远去的亲人。而随着灵魂观念的产生和完善,以及道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先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死者会在另一个世界(空间)中继续生活。于是在安顿死者的时候,有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即在墓葬空间中,最大程度来还原死者生前的情况,用壁画、砖雕等形式还原死者的生前世界,并尽量将他生前所爱之物通通带到墓里去,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享用。有了这样的想法,古人常常不管家世如何,都会尽可能让死者在地下世界“享尽”人间的欢愉。于是,就有许多人就盯上了墓室中的这些珍宝们了。当然,在盗墓者的眼中,不是所有的墓葬都值得盗掘。比如乱葬和普通平民的墓葬就缺乏值得费工夫盗掘的价值,自然,他们的墓葬也就基本上没什么防盗措施了,尤其是乱葬的(大多是没人管的尸体),往往简单地以土坑掩埋就草草了事了,连棺木都没有。而那些王公大臣和诸侯帝王的墓葬,则会尽最大限度将生前之物归于地下,这对于盗墓者来说就要诱人得多了。随着级别的升高,防护的措施自然也会不断地增强,盗掘的难度系数也随之增加。那么地下世界是不是真的像《盗墓笔记》、《鬼吹灯》中描述的那样玄乎其玄?“摸金校尉”是不是真的像明星陈坤演得那般炫酷?来看考古人眼中的地下世界吧!真的进不去?首先来说墓室中的机关。作为进过考古工地的人员,之前很多人都问过笔者这个问题,那些大墓当中真的有像影视剧里形容的那般机关重重,闯入者非死即伤吗?笔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因为我的发掘经历不是很丰富,没有机会发掘过诸侯王级别以上的大墓,所以未曾遭遇过什么硝线埋伏。而在我认识的考古工作者当中,也不曾听说谁曾经遇到过。想必如果真遇到了,估计也不一定有机会告诉别人了……退一步说,如果真的埋伏了弓弩之类的机关,准备射杀闯入者,你想想,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下环境当中,木制的弩机和箭早已腐烂,能启用的概率太低了。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防盗机关当属秦始皇嬴政的大墓了,民间一直有传说他的墓中用大面积的水银当成河流,一来装扮了地下世界,二来可以毒死入侵者。而经考古学家的考察研究和探测结果表明,秦陵周围的汞含量的确要较周边地区高很多,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是真如记载中的那样,恐怕短时间之内很难有一个定论。唐代胡人牵驼图(高2.1米、宽1.93米)。年,洛阳洛南新区翠云路发现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壁画墓,其东西两壁皆绘制有壁画,题材内容为升仙、出行、仪卫。这幅胡人牵驼图位于墓道西壁。就像人们筑起坚固的城墙守卫家园一样,如果没有机关守卫陵墓,墓主人要用什么方法才能阻止盗墓者入侵自己的地下世界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想尽办法让盗墓者进不到自己的墓室当中来;二是隐藏好自己墓地的位置,让任何人都找到不到。先为大家分析下让盗墓者进不来这个思路。比如在一些大型的帝王墓中,通往墓室的大门往往都用大型的石板制成,分为左右两块,墓主人的棺木进去之后,会将墓门紧闭,并将条石放下,确保不能有人从墓门处进入。然而作为盗墓贼,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那些带着军队直接闯入地下世界的盗墓者,他们通常只有两个人协作,一人向下挖洞,一人撩土并放哨,进入墓中一般只有一个人,力量之小,几乎不可能打开墓门。这种设置看似起到了很好的防护措施,但是“魔高一丈”,盗墓贼通常利用经验,从墓顶选择一个切入点,直接进入主墓室,甚至直达棺椁的顶部。当然,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度,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过不是所有的闯入者都这么有技术。那些进不去的,或者觉得进去比较麻烦的则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干脆不进去,一般的大墓除了主墓室外大多有耳室(或者配殿、回廊等等),里面的珍宝已经足以让盗墓贼取之不尽。二是一种十分野蛮的盗墓方式,比如军阀孙殿英在进入东陵盗掘慈禧墓的时候,就干脆用炸药炸开了墓门,导致很多文物直接被炸毁,这样的破坏程度着实不小,可见封住墓门这种防盗措施收效甚微。还有一种让盗墓者进不来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加固墓室结构,比如多采用砖石一类构建地下世界。宋朝有一种三合土浇浆墓,它是用石灰、细沙、黄土加黏合剂(一般为特制的糯米汁)混合而成的灰浆浇铸的墓室。这种技术混合出的土质极为致密而且坚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胜于现在的水泥,构筑的墓室密闭性非常好。明清的皇家宫殿地基亦多采用糯米汁作为黏合剂浇灌,现代很多钻孔设备都难轻松钻入,更别说盗墓者的铁锨了。这种技术除了防盗外,防腐的效果也很明显,考古学者曾发掘过一座明代的浇浆墓,墓主人的衣服仍如新衣般鲜亮耀眼。干脆“找不到”东汉永康元年墓。年发现于洛阳老城以东的唐寺门村。甬道在前室与墓道之间,其南端为墓门,门扉上刻铺首衔环。墓中出土的多件陶器上都写有文字。比如一件陶瓶的腹部有朱书文字14行共59字,大意是:“上帝说:告诉上天派来的使者和地下凶恶的官吏,现今居住在小杜里的成氏家中死亡一个11岁男孩。因营建坟墓,冒犯上神,得罪地下神祗,特制作这件大足瓶,内装18种神药,用它来断绝病魔的侵害,以方便死者而有利于生者。这篇文告不得违抗,像法令那样迅速贯彻执行”。另一种思路就是想尽办法让盗墓贼找不到自己的墓。常见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像汉代和一些唐代帝王陵一样“依山为陵”,即选择一座合适的山丘,在山腰处选择一个墓口,依照山势向下营建地宫。这样营建出来的地宫让盗墓者很难从墓门以外的地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然而墓门又很难找到,比如近期很著名的海昏侯墓;或是能找到墓门,却根本想不到进去的方式,像狮子山汉墓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墓室设计在高耸的石头山的山腰处,再用很大的条石挡住墓门,盗墓贼想“站”在墓门前都很难,更别说打开墓门了。但这样的方式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海昏侯墓在盗墓贼打了一半的盗洞时被发现,而更惨的是,唐代的18座皇陵,至今只有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之墓)未被盗掘。说来也十分令人扼腕叹息,这项庞大的“工程”在五代时就被人完成了。这个人叫温韬,是陕西扶风一带的节度使。和孙殿英这样的“大盗贼”一样,他也是军费短缺,盗墓来补的案例。温韬的盗墓方式也十分野蛮,他进入墓室中大多只拿一些金银器,因为看起来比较值钱。而那些书画他基本看都不看一眼,或是直接将作品从绢上扯下来,然后把丝绢带走(因为在他眼里丝绢可以换钱),无数的作品在那个时候遭到了毁坏。他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进入皇陵之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职务之便,而且依山为陵的方式耗费人工巨大,后世很少再使用这样方法构筑皇陵了。万幸的是,温韬三番想打开乾陵都没有成功,具体原因虽然被传说得真假难辨,但可以肯定的是,乾陵在这个过程当中逃过一劫,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北宋宋四郎墓。年发现于洛阳市新安县石寺乡李村。该墓墓门是砖筑仿木结构门楼,犹如地上富家宅院大门,古朴典雅。其上部正中镶砌正方形铭砖,铭曰:“宋四郎家外宅坟,新安县里郭午居住。砖作人贾博士、刘博士,庄住张窑,同共砌墓。画墓人杨彪,宣和捌年二月初一大葬记”。由此可确知墓主人姓名和埋葬年月(即公元年)。甬道两壁各有砖雕孝子故事二幅,其中一幅为“孟宗哭竹”。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砌有砖柱,柱顶为砖雕斗栱,斗栱以上砌砖逐层内收,成穹隆顶。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墓在哪儿,这是又一种方法。采用此种方法的成功典范当属曹操和成吉思汗二人。曹操墓千年来一直连被传有七十二疑冢,时至今日虽已被发掘,但学界争议之声仍不绝于耳。其死后不仅要求自己地下空间尽可能的俭朴,而且地上也不设封土,不立墓碑,让盗墓者既难以找到,又可能会因为觉得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有盗掘的意义而放弃,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防盗。比曹操防盗措施更加完善的是成吉思汗的陵墓。蒙古人习惯的葬俗是:深土埋葬、不起坟冢、集中一地、葬地保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茫茫草原上随便找一个地方作为墓地,下葬之后不设立任何标记,最后还要把协助下葬的工作人员全部杀掉灭口,很残忍。所以虽然祭祀成吉思汗的地点早已为人们熟知,但是成吉思汗的大墓究竟在何处,尚没有一定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防盗的上佳方案!保护才是“王道”最后,还想说说那些玄之又玄的灵魂守卫者。许多电影中都描绘过,守卫墓主人的,有的是神秘能量的战士,有的是不小心被复活的骷髅,甚至还有千年之后期待复仇的法老……这些在现实的考古发掘中也不曾见到过。一般帝王的陵墓区域会以一长串排列有序的石像生为开端,常见的组合是一对狮子、马、象等动物和文武官员各一对,组成长长的神道,不同朝代的组合稍有不同。但并不像某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在山上几座排列无序的高大石像(长得特别像复活节岛的石像),一言不合还会放出无数的吸血飞虫攻击闯入者。唐李嗣本墓李嗣本是隋末唐初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陇西县境)。墓志称他好诗文,“英才卓越”,是一个较为清廉的官吏。李嗣本墓发现于洛阳偃师杏园村,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长方形土圹式。甬道为过洞式,在东西壁近券门处各开一壁龛。古埃及人更喜欢画个圈圈诅咒闯入者,还留下了很多关于诅咒的传说,比如有人认为那些“考古学家”们的意外身亡是因为打开了法老的棺椁,从而受到了诅咒。这个自然是不可信的。这样的传言主要集中在最早一批发现木乃伊的人们身上,那时还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人们多是带着寻宝探险的心开启法老的大门的,自然少了科学发掘的指导,墓内常年密闭,里面经常会储存了很多有毒的气体,这些探险家们可能是因吸入了不干净的空气导致了后来的疾病。在我国一些密闭较好的墓葬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较多的是沼气,这种气体本身就是容易致命的,而且易燃,火焰颇似“鬼火”,在科技不发达的当时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灵异现象。显然这些与诅咒和神秘力量的关系都不大,但却直接或间接地为盗墓者的进入增添了震慑作用,于是在防盗措施中,沼气也应该算得上有功劳。盗墓活动的横行致使文物大量流失,也为考古学者在研究中增添了重重的困难。加之近两年这一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将盗墓者描绘得越来越英俊帅气,且通天达地、无所不能,真是让考古人觉得哭笑不得。要知道,像什么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本不是什么荣耀的职位,更不要说那些普通的盗墓贼。他们不仅打扰了死者的安宁,其野蛮的行径更是大大破坏了国家的文物,并使得大量文物不知所踪。地下坚固的城池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对于墓葬的防盗措施亦是如此。要想更好地保护这些墓葬,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支持和配合考古工作。要知道,很多大墓的抢救性发掘都离不开当地人提供的线索和帮助。只有民众意识的提高,这才是最有效的一种保护措施吧!待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