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这座遗址1953年发现,拨30万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6/12 18:15:10   
半坡遗址是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包括三个部分,居住区,制陶区,还有墓葬区。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生活,劳作,宗教遗址。除此之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遗物有上万件之多,这些足以说明,黄河流域有非常发达的史前文明,由此可以想象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场景。西安半坡遗址在东郊的浐河东岸,年被发现,距今66年时间了,半坡遗址博物馆是在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它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风俗习惯,婚姻状况,文化艺术等文化内涵。图中是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大门,造型就是半坡人搭建的半地穴式方形房屋。衣服是人类用来蔽体御寒的必需品。从出土文物推测,半坡人的衣料除兽皮外,还包括一些由各种动植物纤维制成的编织物与纺织物。图中是陶纺轮和石纺轮,都是编织和纺织的生产工具,也是经过半坡人精心打磨而成的。旁边有一枚细长的骨针,针眼清晰可见。甑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罐类陶器上蒸食物。陶甑就是用陶器做成的甑。在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8件残陶甑。陶甑是半坡人用来加工食物的炊具,它的底部有方形或圆形的若干规则小孔,孔眼的作用如同当今的笼箅。图中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甑,下面有方孔,陶甑下面是一件陶罐,用来储存粮食谷物等。半坡遗址有一条大围沟,还有小沟,破坏线,居住区,未发掘区,这些在半坡聚落复原微缩景观可以形象直观看到。另外,围绕居住区有一条堑壕,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堑壕现存长度约为米,最深6米,最宽8米。当时的人们利用石,木等简陋工具,要完成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图中是墙上的堑壕照片,是当时发掘现场的实景。原始人多以狩猎为生,也会有采摘,捕鱼等活动。从半坡遗址墓葬区出土的陶罐里储藏谷物来看,当时已经掌握了耕种技巧。人类的生产力最开始是石器生产力,接着是铜器生产力,然后是铁器生产力,最后是机器生产力。石器从打制演进为磨制,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划分的重要标志。半坡遗址出土的石质工具,磨制细腻,锋刃锐利,且种类繁多,功能齐备,体现出了专门化,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精心磨制的石斧,石锛是当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图中是穿孔的石斧。半坡遗址年发现,年陈毅元帅视察发掘工作,并且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当时是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到了年改名西安半坡博物馆。这座半坡遗址,发掘了40多座房屋遗迹,多地窖,柱洞多,灶炕80多,墓葬多座,陶窑6座。其它彩陶,雕塑,还有生产生活工具上万件,可以说数量庞大。图中是半坡人在浐河流域生活场景的想象复原。骨针的出现是原始人类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从最需要的生计出发,发明的一种用于御寒防晒,缀合或缝制衣服的工具。骨针的出现,伴随着衣服的出现,最初主要是为了御寒和防晒,人类最早做衣服的原料是树皮,树叶和兽皮之类的,因为石器没办法缀合衣服,所以在长期实践中,原始人发现用来充饥的动物的有些骨头比较尖锐,于是就有了骨锥,这是骨针前身。骨锥只能起到穿针作用,而没有引线功能。最后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尝试,骨针就应运而生。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多达枚,长短不一,最长的针身长达毫米,而最细的骨针直径不超过2毫米。图中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这件陶器上的点阵一共8行,形成一个矩形。每行应为12点,但其中5行,只有10到11个点,于是制作者在矩形的右侧分别加了1点或2点,以示补足。这件陶器将点和面,数和形的概念集于一身,是半坡先民掌握一定数学知识的实证。图中是锥刺纹陶罐。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半坡彩陶精美别致,它的纹饰可以分为动植物形,几何形与人面形图案三种。在这里,游动的鱼,奔驰的鹿等等,无不凝练鲜活,形神兼备。而各种几何纹样也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动物图案有鱼,鹿等,其中以鱼纹最多。植物图案较少,主要表现草木或谷物繁生的形态。半坡遗址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人面鱼纹的解释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图中是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面有人面鱼纹的图案。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尖底瓶小口,圆腹,尖底,属于水器,是半坡文化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研究者对尖底瓶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具有理学原理,有的认为是一种温食物的炊器,还有的观点认为属宗教用品等等。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造型,有什么象征意义,装满水后如何放置,这些都没有统一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9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