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资源 >> 新石器时代形简意赅的陶塑
动物陶塑
史前的动物陶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禽鸟类、一类是走兽类。即有的是动物形的器皿,也有独立的立体雕塑。
禽鸟类: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庙底沟文化隽形陶鼎,细泥黑陶,器形像弱。作蹲踞形,体态丰肥,两翼微撑起,两足壮实有力。后足形态上区别于前二足,宽扁,显然象征舅尾,附于鼎腹后方以支撑器物。三足均为空足,皆贴附在弱腹之下。整体造型重心稳定,夸张地表现出剪鸟的特征。
尉迟寺遗址出土的一件大汶口文化的立鸟异形陶器,上部为圆锥体,两侧各有两要羽状呈植物装饰,顶端有一只立鸟。下部为圆柱体。这件立鸟陶器的造型与大汶口的瓶形陶文近似,这是东夷人崇鸟的习俗的反映。
对鸟的钟爱也反映在齐家文化的陶器中,齐家文化的鸟形器造型别致,形象拙朴而富有生趣。湖北天门邓家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出土的各种鸡形的陶塑,有雄鸡、雌鸡、雏鸡,造型朴拙而生动,表明当时当地鸡已成为主要的家禽。
走兽类:中国史前早期的陶塑中,以猪为题材的情况常见,全国各文化遗址多有以猪为题材的陶塑。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大汶口文化的猪形鬻,形象逼真。距今约为—年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了9只猪形陶罐,造型肥硕,身体滚圆,面部表情各异,形象可爱。这些猪形的陶塑是以饲养家猪等为主的家畜饲养业的体现。
在距今约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形状奇特的兽形陶塑。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兽形陶塑兽形,四肢粗壮,头部硕大。满身刻划着三角直线纹和犹如眼睛的圆圈纹样。距今年左右也出土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兽形篱,如浙江嘉兴博物馆藏鬆泽文化的三足兽形鬻,长颈,尖嘴、凸目、隆鼻、双立耳,身上刻划着绞索纹样。大汶口文化的兽形鬻,运用动物的造型与鬻的形制相结合的形制,形象逼真。湖北天门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家河文化的小型陶塑品。其中,有各种形态多样。
走兽类的陶塑动物形象,有狗、兔、猪、羊、猴、象、熊、狐等,造型朴拙而生动。这些小型的动物陶塑与大量的小红陶杯,一起出土于宗教遗迹中及宗教遗迹周边的灰坑,都属于祭具和祭品。还有许多的动物塑形往往装饰在陶器的附件上,即带有装饰效果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这些动物陶塑反映出了原始先民在器物设计上的艺术意趣。
陶塑面具
河北易县北福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陶面具,是中国存世最早的面具实物。其中,一件陶面具的形象接近生活中的常态的人,表情温和,这类陶人面可遮蔽本人的真实面貌,使人产生神秘的感觉。另一件上大下小的长方形陶人面,下顎和下巴刻着胡须纹,是男性的形象。北福地陶面具另一类陶人面的面貌怪异而狰狞,如一件风字形的陶人面,两眼镂空而斜吊,嘴的上牙露出,嘴中吐出下垂的长舌,令人感到可怖,北福地出土的陶面具开启了傩文化的先河。
年至年,瑞典地质专家安特生到甘肃一带进行考古活动,在甘肃广河县东端的沸河西岸考察。安特生在半山遗址所获的一件圆雕人头形彩陶器盖,器盖上的人头呈下部略大的扁圆形,颈下有较宽大的半弧圆的器盖,器盖为多角形边缘。人头的后部塑有一条长蛇,由头顶后部经后脑、颈部至器盖上部,曲折地拖垂而下,蛇头的嘴微张着,塑造的长蛇颇像人脑后的辫发,必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从这件人头像的侧面来看,平板的人面与人头是是若接若离的,人面厚约1厘米,边缘刻有细密的锯齿纹。人面的上半部叠压在人头的正面上,人面的下半的下巴和胡子部分离开了人头,向外翘出,可以看出乃是蒙在人头像上的有一定厚度的面具,人面下部的正中突出处,也有一个小穿孔,与左右双耳的两个穿孔,可系绳将面具固定在人头像的正面。因此置于人头像上的有厚度的人面,可以认为是戴在人头上的面具。
半山遗址的戴有面具的彩陶人头像,就是以面具来掩盖和置换自己的本来面目,如巫师戴上面目他就成为神灵的代理,就可以担负起神灵的驱邪辟凶的职能。因此我们认为半山彩陶人头戴的面具,可能是巫师在驱鬼等特定场合作法时佩戴的。半山遗址的彩陶人头像上的面具,是北福地陶面具和商代青铜面具之间的中间环节,对研究中国面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