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秦始皇帝陵又有新发现将军俑镶琉璃铜扁

发布时间:2022/5/3 16:51:10   
▲出土的跽姿状小型铜俑

▲一号大墓出土镶嵌琉璃的铜扁壶

▲出土的玉鼎

▲出土的貌似小鹿的小动物造型

近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年度线上业务汇报会。

公布了年度发掘新收获。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

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

以及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

年度考古发掘均取得了重要收获。

其中,

在兵马俑一号坑,

又出土一件将军俑、一件中级军吏俑,

这对研究整个一号坑军阵排列

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方舱效果示意图

在兵马俑二号坑,

对“弩兵”单元内涵与布局有了新认识,

发现了高级军吏及周边铠甲武士俑。

对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

完成了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的发掘,

有三个车马陪葬坑,

发现了15个一组的编钟,

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型乐舞百戏、

动物等形象的金银铜俑等;

这一系列考古成果证明了

“1号墓葬”的墓主身份尊贵地位很高

网友评论:

“陪葬墓都这么奢华”

“都是国宝级”

……

在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

发现外城东门夯土台基和门道遗迹,

以及瓦块和红烧土等,

发现城门门道两侧存在附属建筑,

城门的毁坏与火有关。

01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年度发掘新收获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62、深5米,总面积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余件。

兵马俑一号坑共划分20米×20米的27个探方。全坑发掘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5月至年9月,集中清理一号坑东端的五个探方(T1、T2、T10、T19、T20),面积为平方米。第二阶段自年3月到年初,发掘五个探方(T11、T12、T13、T21、T22)发掘面积平方米。第三阶段为年至今,发掘位置位于T23方,发掘面积平方米。

▲一号坑发掘现场

年度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原编号T24方,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面积为30平方米,具体区域为G8、G10两个过洞。

其中,G8清理出陶俑15件、提取10件,拼对完成8件。G10清理出陶俑10件,提取7件,拼对完成4件。陶俑、陶马残破严重,有较大的位置移动。共清理提取出小件14件,全部出于G8。

本年度出土陶俑彩绘保存状况较好,考古人员制定了科学的保护方案,将这些陶俑及时运至保护修复室进行保护修复,对俑坑出现的霉菌进行了及时处理,确保了文物和环境的安全。

▲一号坑出土铜矛

本年度发掘所出陶俑主要位于车迹之后,具有特殊性,其中在G8出土有一件将军俑,G11出土有一件中级军吏俑,这对了解、研究整个一号坑的军阵排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古人员梳理了秦俑坑发现以来所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特别是一号坑所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提出一号坑的军阵排列可能具有南北、东西向对称性,并提出将来一号坑考古工作的重点:一是梳理整理以前的考古资料,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址特殊区域进行发掘或试掘,最终对俑坑的军阵作出准确判断,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02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年度发掘新收获

兵马俑二号坑是秦始皇陵重要从葬坑之一。年5月发现并进行局部试掘。年至年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发掘,揭露棚木以上部分,基本厘清二号坑的地层、形制、建筑结构、性质等内容,并发掘清理了部分彩色陶俑。

▲二号坑发掘现场

年开始第二次发掘。发掘工作严格控制发掘面积,本着"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的工作思路,重在解决相关学术问题,如解决俑坑青膏泥的成分问题、探索兵马俑色彩信息量化采集模式、通过发掘获取相关微观信息解决兵马俑坑兵器的铬盐氧化等学术问题,进一步提高体现发掘过程的科技水平。

▲二号坑发掘现场

按照考古发掘计划,年发掘第一单元弩兵方阵T21(K5)60平方米,进一步揭示这一单元的内涵与布局。通过发掘,已初步获得关于“弩兵”单元内涵与布局的新认识。

主要收获:完成T21K5陶俑上层清理与K5东壁清理,大部分陶俑暴露。共提取各类数据组,提取样品47处,进一步揭示和了解二号坑的埋藏内涵,为秦俑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首先,在该区域发现高级军吏及周边铠甲武士俑,开间内并不全是立射俑,对K5陶俑的种类与分布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在彩绘陶质文物的科学发掘与现场保护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其他同类文物保护提供借鉴。

第三,改变传统色彩记录方式,采用数字化记录手段,量化色彩记录,为建立秦俑色彩数据库提供数据积累。

第四,提取焚毁棚木间残存青灰泥,计划分析矿物成分与元素成分,对青灰泥形成提出更为全面解释。

最后,通过发掘获取相关微观信息,对K5内青铜兵器及所处土壤环境进行金属元素分析,进一步分析二号坑兵器的铬盐氧化问题。

年度发掘获得博物院大力支持,与多家省内外高校与科研单位合作,积极进行公众考古工作,将科学、全面、开放的态度贯穿于田野发掘和学术研究的全部过程。

03

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

发掘新收获

从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西侧QLCM1(简称1号墓葬)进行了持续性发掘。多年以来,因为土地租赁问题没有解决,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一直无法发掘。今年终于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使墓葬得到完整的发掘。

年的工作主要是对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的发掘以及室内修复。考古人员沿用过去方法布设探方,进行发掘。墓道夯筑回填,和南墓道夯层完全一致,上层是细夯,下边是粗夯,夯窝也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发现盗洞。

陪葬坑有三个,南边一个(P1),位于南墓道的西侧,以前已经完成发掘。整体的结构是厢板式结构。埋有四匹马和一辆木车以及一只狗。出土有盖弓帽、箭镞、金节约、金银络饰管等,这些和秦陵周围出土的几乎完全一致。

北边两个陪葬坑(P2、P3),位于北墓道的东侧。发掘之前对它们进行复探,确认其范围。

陪葬坑P2距北墓道1.5米,长9米,宽6米,深5.2米。发现盗洞。在其一角,发现扰坑一个,应是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候挖的。里边堆积着大量的陶片,在陶片上有文字“南”、“咸□□”、“咸阳□□”。

陪葬坑P3距北墓道17米,长26.5、宽5、深2米。之所以比较浅,是因为早年平整土地的时候,将上边2米多破坏了。它的结构应该和P1一样,厢板式,上层棚板宽20厘米左右。陪葬坑内盗洞密集,有13个之多,盗洞里面发现盖弓帽等。

▲一号大墓出土镶嵌琉璃的铜扁壶

室内修复,包括陶器、铜器和小件器物的修复。

提取出来的陶器破碎严重。目前修复起来的陶器有大型茧形壶、小型茧型壶、陶囷、罐、缶、灯等。大型茧形壶尺寸在60厘米。部分修复的陶灯有16件、陶囷6件,陶罐7件。

铜器的修复也有类似的问题,比较完整的,比如鼎、豆、壶、编钟等,修复起来比较容易。但许多器物器壁本来很薄,脆弱,修复起来,困难重重。

考古人员对小型器物进行整体打包,室内清理。先进行X光扫描拍片,对里面的埋藏物进行初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方便提取。

目前已经修复完整的器物有:金、银骆驼,金舞袖俑,镶嵌琉璃的铜扁壶,玉鼎,银盒,银骑马俑,银猎犬,鎏金铜铺首等等。

▲出土的金、银骆驼

▲出土玉鼎

其中有一件小动物,造型生动,貌似小鹿,呈卧姿状,大耳上扬,一副警觉的样子。另有一件小型铜俑,跽姿状,头戴冠,双手捧物,表情肃穆。

▲出土的貌似小鹿的小动物造型

总之,通过发掘和清理,考古人员对墓葬性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墓,墓主的地位很高,身份尊贵。

▲出土的跽姿状小型铜俑

另外,所有的出土物都昭示出,这是一幅贵族生前声色犬马的生活场景。高级别墓葬、有三个车马陪葬坑、有15个一组的编钟、有许许多多的小型乐舞百戏、动物等形象的金银铜俑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贵族的奢华生活。

04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

发掘新收获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外城垣偏南处,居于封土正东,西距秦始皇陵封土约米,北距现在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东门约米,东距遗址公园东围墙约20米,南距K约米。年以来,考古学者多次对秦始皇帝陵园及其周围地区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对陵园外城东门有了初步认识,大致确定了外城垣东门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7米,东西宽22.4米,但是对门道数量与建筑结构认识并不清楚。

▲东门遗址外景

为了给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展示复原提供可靠资料,促进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年9月至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制定了详细的发掘方案,以地层学为指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