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浅谈秦国印匋的风格比较

发布时间:2022/9/17 21:47:33   

和同期秦玺印比较

秦印匋和秦玺印,是子体与母体的关系。秦玺印是母体,秦印匋是其抑印在陶器之上的印痕。秦玺印在玺印历史中可谓是宗祖,“印宗秦汉”就是玺印中的基础构架。秦玺印基本奠定了后世玺印的基本规范,故而其地位也居于宗祖。而印匋则是其抑印遗痕,代表着不同风格,且本身也同秦玺印拉开了一定的风格区别。

诚然,秦印匋的抑印母体属于秦玺印的范畴中,其本身就是秦玺印的组成部分,但就传世玺印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值得注意的是,传世玺印多为精美且较容易保存的玺印,以铜印为最多,其多为铸造而成,且是由专门机构加以生产。而印匋的不同于此,印匋的母印多是陶工自由在陶印上自行制作,故而较为粗糙。

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玺印是完整的母印,其具有一个印制的所有东西,而印匋因是抑印体所以只有一个印面,但结合其受印体来看,又有与母印完全不同的风格。秦印匋因为抑印受力原因,会有不同的深浅变化,和半浮半沉的效果,而秦玺印则是端正工整,且经火淬之后,其笔画较之先前会有凝缩的显现。

其次是面型的差异,传世秦玺印面型较为整饬,多为方形、半通、和圆形;而印匋的面型则较为多样,有块形、椭圆形、盾形等,没有统一的制式。在笔画上秦印匋与秦玺印也有很大的区别,秦印匋由于烧制的关系,笔画会有粗细变化,难免会有凝滞之感;而玺印多为铸造,且未经火淬后变形,其笔画流利顺畅,一气呵成。秦印匋本身为秦玺印的构成部分,但由于是衍生遗存,故而在衍生的过程中自然会加入新的特质。

和同期秦封泥比较

秦封泥是用来封缄文件或物品的泥团,上有戳印印记是为了防止文件或物品泄密或丢失。据周晓陆先生考证,封泥的最早使用应是在商周时期,而主要兴盛则在东周秦汉时期。这与秦印匋的时间表大致相同。秦印匋和秦封泥同受火力,则是因为部分封泥在封缄文书或物品之后会被集中拉入灰坑进行焚烧,类似于今天的文件销毁。

封泥和印匋同是抑印印迹,自然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公印印匋与封泥更是如出一辙。如出土于咸阳作坊遗址的秦印匋“咸新安盼”,和封泥风格极为相似。如出土于陕西的秦封泥“寺工承玺”,由于在受力时不均匀,产生半浮半沉的斑驳感。

在封泥和印匋抑印时,无论是泥团还是陶胚都必须保持湿润,才能让母印戳印于上,之后无论是自然风干还是入窑烧造,甚至是烈火焚烧,都会有收缩的现象出现,而使得笔画更为纤细流畅。在字体上则都为小篆体,圆润,工整华丽。但大部分的印匋风格还是与封泥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异的。

首先是受体差异,封泥为黏土团,而印匋的受体则为夹砂陶胚,故而在具体表现中,封泥质地较为细腻,而印匋却较为粗糙。就从基调上将封泥定义为细腻,而印匋则为古拙。在面形上,印匋和封泥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封泥主要为公印压印,故而面形较为整齐,主要为正方形和半通两种面形,圆形封泥仅有出土于陕西的“中谒者”一枚,且形制基本相同。如陕西出土的正方形封泥“少府工室”和陕西出土的半通封泥“丰玺”。

而印匋的面形种类则远远多于两种,据统计得出共十种面形,分别为块形、正方形、半通、椭圆形、圆形、横长方形、条形、盾形、旁突形和异形。如鱼池遗址出土的“芷阳葵”和澄城县良周村秦汉遗址出土的“高”印匋。

这些印匋在印面上的整饬远不如封泥,但多了几分变化的意味。而关于面形的尺寸,秦印匋与秦封泥也有所不同,秦封泥的印面尺寸基本与秦公私印中的标准尺寸相同,基本在两厘米左右,而个别私印则控制在一厘米左右。但秦印匋的尺寸却与之不同,秦印匋中风格非常鲜明的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的大印匋如“宫彊”等,就明显大出秦封泥好多。故而在面形中,秦印匋较之秦封泥多变,而秦封泥较之秦印匋则整饬。

秦封泥的母印主要由官府统一制作,母印材质为铜制,制作工艺主要为铸造。而秦印匋的母印制作主要有制陶工匠完成,材质也不近相同,铜、木、陶皆是制作原料,制作工艺也分为铸造和篆刻。故而秦印匋当然有千般变化,而秦封泥则有统一的制式。

在印面字体中,秦封泥皆为朱文,未见有白文,而印匋则是朱、白皆有。秦封泥的字体主要为标准的小篆,而秦印匋则篆隶并存,且大多数的篆书中带有隶味。由此,封泥的笔画圆转纤细,是篆体非常典型的风格;而印匋则是在转折处有些许方折,圆中带方,更显刚强。

且由于陶印制作中,工匠多使用物体直接在印面上篆刻,未曾有铸造时提前设计好印面字体,故而印匋的印面字体较为粗犷,些许粗细不一,在笔画交界处不甚圆滑,笔画开头和结尾处也稍显硬朗,如塔尔坡秦墓出土的“咸陽巨臣”印匋,就是典型的这种风格。

在印面布局上,印匋也显得较为随意。封泥大多数都有边栏和界格,能标准化印面文字的布局章法。而在印匋中则很少见到界格,即便有界格,也难以使其印面布局标准化。印匋中有界格的大多如出土于鱼池遗址的“茝阳工葵”,并非如封泥中能严格界划出每个字的布局,使印面更为工整,如出土于陕西的“中官丞印”封泥。可见印匋中的界格很难使其布局工整,更何况没有界格的印匋,其布局虽有序列,但很难用工整形容。

且印匋的界格本身就不是标准的十字界格,而封泥中的界格却是十分标准的十字界格,每个界格大小一致。封泥中的界格主要有十字界格与日字界格,其日字界格主要应用于半通,其日字界格也分割十分标准,如上文提到的“丰玺”。而印匋的界格还有橫置的日字格,如鱼池遗址出土的“汧”印匋,其界格区分区域也不是很工整,较之封泥的日字格更为古朴。

总的来说,印匋和封泥虽然都为玺印抑印在土质受体的印记,但因为其制造工匠与使用用途不同,而产生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封泥和印匋印记一正一反,恰巧代表了玺印的两个发展方向。封泥代表的是秦代典型的官印风格,纤细工整,影响了后世整个官印的发展;而印匋则代表着秦下层民众包括身份低微的小官吏的制印风格,简率质朴有拙意,也影响了后世一些文人雅客的制印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