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迷恋甘肃陶器甘肃文物菁华展

发布时间:2022/9/27 8:24:28   

由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敦煌研究院协办的“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上月中旬在国家博物馆开展。最早中国、大河之光、青铜之路、嬴秦摇篮、千里走廊、丝路交响、共同家园、佛陀之路——八组不同模块系统地讲述了考古发掘的甘肃各历史时期文物,还原甘肃精粹的历史风貌。本次展览展出精品文物件(套),其中一级文物件(套,含国宝7件)、二级文物94件(套)、三级文物42件(套),展览面积达平方米,是历年来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文物展览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览。

甘肃地区地处我国中原地区通往西北边疆的走廊形过渡地带,其西北直通中亚腹地,东部则为关陇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的秦安大地湾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诸多史前新石器文化并行发展,大放异彩。

大地湾文化

走进展厅,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圆鼓腹、平底、梳齐刘海儿的细泥红陶小人(距今-年,大地湾四期文化)。这件国宝曾出现在电视节目《国家宝藏》里,它就是著名的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年,这件文物出土自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陶人的两眼为圆孔洞,目光深邃;鼻子呈蒜头形,雕有鼻孔;嘴较小,微微张开,好像正在言语;两耳外展,皆有穿孔;瓶体从上至下以黑彩饰三层大小相同、由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以示华丽的衣物。陶人的头发、嘴系雕刻而成,鼻、脸皆为捏塑。人头像五官整齐、面庞秀丽,器身造型典雅,既是大地湾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史前集彩绘、雕塑与造型艺术于一身的杰作。在大地湾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陶器,这些陶器使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慢慢走向了传统农耕文明。

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测年代距今约七千多年,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这证明了陇原大地最早的垦荒者至少在七千多年以前就成功地将野生黍培养成裁培黍,这里被考据为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

大地湾编号为H的灰坑中发现了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反映出了当时先进的栽培技术。考古现场出土的骨耒、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也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出现,这说明在中国西北地区彩陶和农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器表印交叉绳纹是大地湾陶器的典型装饰之一,有趣的是早在年前出现的样式如今依然可以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见到。展览同样展出了陶杯,这是大地湾先民制作的生活用具,当时杯子的使用还比较罕见,至今出土文物甚少。图片左下的宽带纹三足底彩陶钵属于典型的陶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古文化代表物。右下的变体鱼纹彩陶盆除了固有的三角和圆点构图外,还绘制了写意的鱼纹,生动写实。中间的一点作为鱼眼往往象征着鱼的整体形象。在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由写实到写意的缓慢变化也可在文物中得到分辨。

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也是中国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这种底部平缓,腹部有斜对三角和圆点构成的变体鱼纹是当时陶器所呈现的主要特征。细看这些陶器,就不能看出其变体夸张,线条挺拔,极富装饰性的审美格调。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的大地湾遗址涵盖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文化(距今约年至年),前后赓续余年。这里不仅拥有高水平的史前宫殿建筑,早期旱作农作物粟、黍的炭化的珍贵标本,还有各种精美又质朴的早期彩陶,粗犷的原始艺术以及刻划符号等。大地湾被认为是“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一带,距今约-年。随着仰韶先民的西进,在甘肃的东部渭河地带,汉水中游与当地的大地湾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早期仰韶文化。考古发现表明: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形成了独特的甘肃地区史前彩陶风格。

仰韶文化里一件比较特别的变形人面纹葫芦形彩陶瓶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陶瓶呈葫芦形,通体绘彩。葫芦上半部满黑彩,下半部绘制了一周晚三组“口”字形纹,宛如张开的嘴唇般楚楚可人。图案繁复美观,人面纹构图严谨,着实珍贵。陶瓶的彩绘一般都保持了纹饰精美、繁而不乱的特点。展览中的人头形彩陶瓶也显得与众不同。器口为陶塑人头,造型单纯,细细观察能看到眼睛突起、鼻子微翘、嘴角微张、似在言说,颇为俏皮。

马家窑文化

年在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制陶业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的风格,但表现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较细腻。马家窑文化的考古发现中,还发现一些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距今约-年,其彩陶纹饰极其丰富。以蛙纹、鸟纹、鱼纹等动物纹居多,以旋涡纹、水波纹、锯齿纹、网格纹、孤线纹、菱形纹的几何纹是代表性纹饰。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

这尊对鸟纹彩陶壶两侧有双耳,通体用黑彩,腹部绘有两组展翅相对的变形鸟纹。图案富有旋律感。

弧线扇面双耳彩陶壶兼有直口,长颈,折肩,斜腹的特点。腹部有对称双耳,平底。宽带纹、扇面纹、平行线纹、波浪纹精美流畅,让人称奇。

鼓是这一时期的打击乐器,是原始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尊半山锯齿旋涡纹彩陶单面鼓分由喇叭形口、中筒和曲颈小口三部分组成。雄壮的鼓声随着蛮荒带领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

这尊变体神人纹筒状单耳陶杯中体现的“神人纹”有错综复杂的折线图案,显得密集,表明早期彩陶技艺日益成熟。

考古研究人员认为这尊回形纹彩陶罐描绘了清晰的四方连续的“回形纹”。美丽的条纹描绘的生动传神,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齐家*辛店文化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时期,甘肃彩陶文化显示出衰退之势。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制造并使用一些红铜或青铜器,冶铜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彩陶的地位。齐家文化(距今-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齐家文化陶器主要通过泥质红陶和夹砂红合适陶而制,器型单一,考古发现的存世器物表面多施以白色陶衣,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

上图:三角网纹彩陶罐

下图:网纹高圈足耳彩陶罐

辛店文化的陶罐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其他类型还有鼎、豆、盘、盆、杯等。多圜状凹底器。辛店文化的陶器的胎质粗糙。彩陶上的回纹和云雷纹等于周原青铜器纹饰十分相似,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彩陶比例逐渐下降,辛店文化标志着甘肃彩陶文化进一步走向衰落,辛店文化的陶器的胎质粗糙。

双勾纹是辛店文化彩陶上的典型纹饰之一,陶罐肩部先用红彩涂绘出一个近似羊角状的图案,其上用墨彩勾勒出三条细线。近似羊角的双勾纹和其上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是先民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再现,也是先民对于崇拜意识的直接反映。

狩猎纹彩陶罐上的画面感极强,最上区绘有狩猎的场面,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一男子跨马正欲抬弓射箭,前后绘鹿的形象,鹿角高耸多枝,形象生动,场面看起来充满紧张的感觉。陶罐的颈部用了标准的黑彩线条文,肩颈连接处有折线的带状纹,并涂红彩为地。

四坝*沙井文化

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四坝文化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年代约为距今年—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较强的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这一时期陶罐器质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造型奇特。

沙井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故而得名。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东周时期。沙井文化内涵丰富,属于河西走廊东部的一支地方性文化。沙井文化的彩陶也被称为“甘肃彩陶文化的绝响。”沙井文化后甘肃彩陶文化逐渐消失。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较粗糙,均为手工制造,器型小,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彩陶以紫红色绘制图案,纹饰有三角纹、菱形纹、网纹、鸟纹等。

鹰形彩陶壶(公元前-前年)

人形彩陶壶(公元前-年)

双耳红陶罐(沙井文化公元前-年)

结语

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图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形成焦点、定点。具象的图案转为抽象之后,整个图案好似游走,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彩陶的绘制自然而然成了移动的散点透视,观众朋友们可以亲自来到国家博物馆,围绕着彩陶,静静地在一旁“步步移,面面看”的细致欣赏,在有限的圆面中体会“无尽”的魅力。

陶器的发明,是华夏文明历史发展史的划时代的标志,也是跨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印迹。精心制作的各类造型的陶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代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还可以追根溯源帮助后人了解其极具美感的精美纹饰。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利用端午假期到国博去亲眼看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4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