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一块陶板,记录了一万年的陶器小史

发布时间:2022/10/25 11:12:07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每次去动物园,都会遇到一个哲学问题。那一道粗壮的铁栏杆隔开了你和黑猩猩,你对着黑猩猩满心欢喜,黑猩猩对着你一脸狐疑。你在外面,他在里面,一道栏杆就定义了两个物种!然而,栏杆内外,你与黑猩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这个最简单的字,却是所有人类语言中,被赋予了最高道德定义的词。天底下最恶毒的咒骂也无非就是“你还算个人吗?”。人在这个星球上,生来与众不同,套用那些烂俗的广告词说就是: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两种生物,一种是人,另一种不是人!然而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大脑容量不同?是手指的灵巧度?是能掌握吟唱或者绘画的技能?还是看能不能分辨口红色号?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也困扰着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广大民科爱好者。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年,刚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达尔文,乘坐大英帝国的小猎犬号战舰做环球航行。这次为期五年的科学考察,让他萌生了“进化论”,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推翻了“上帝造人”的神学假设。从此,科学界对于人类起源的思考就从圣经转移到田野之中,“蓝田人”、“北京人”、“东非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丹尼索瓦人”等等,各种人类进化的源头假说都在田野考古发现的人类头盖骨的碎片里产生了。

但是所有的假设和猜想,都因为基因技术的成熟戛然而止。

年,美、英、法、德、日和我国的科学家们共同开启了宏大的绘制人类基因图谱计划,到年4月14日宣告人类基因图谱最终绘制完成,人类体内的2.5万个基因密码全部解开。因此,这项宏大的工程也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科学的三大计划。

科学家用无可辩驳的基因技术,为我们厘清了人类的发展足迹,也让我们面带羞愧的承认:人类六百万年前的祖奶奶就是那头被称作“南方古猿”的黑猩猩。这位祖奶奶有很多孩子,或者说我们当年还有很多兄弟在世界各地游荡,只是他们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都笨死了,只有我们靠着一股聪明伶俐的劲儿存活下来,所以“我们也颇为厚颜地把自己命名为智人HomoSapiens”——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尽管基因科学编制了人类的家谱,但是家谱前几页的哥哥姐姐们与当代人并没有太多可比之处,就如同能考进清华的优等生,祖上不一定就中过状元。我们那些游荡在东非大裂谷,满身毛发的“朋克”祖先们,什么时候变成了聪明伶俐和满肚子坏水的“智”人呢?科学家们又给出了一个结论:从能够“制造工具”开始。

(人类迁徙示意图)考古学家常说的“旧石器时代”差不多有三百万年之久,那时,我们的朋克祖先们还只会“打制”一些击打、切割用的石器,基本上以“狩猎采摘”来维生。到了一万年前左右,他们慢慢地学会了磨制石器,这时又被称作“新石器时代”。不过此时的磨制,可不单纯是磨制石器,包括骨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都陆续出现,人类逐渐进入到定居、种植、驯养的阶段。这期间迎来了人类文明阶段的第一次辉煌,因为人们学会了驯化野生的植物,把水稻、小麦和谷子的种植变成让人们定居下来的理由,磨盘和石缶让食物变得精细化,磨制的骨针可以缝制兽皮掩盖人们刚有的羞耻感,而早期青铜器让狩猎和耕作变成一件爽快的劳作。但是,我觉得磨制的骨材、玉器、石缶和青铜器,都不如此时的另一种“工具的制造”对于人类进步的意义来得更重要。那就是——陶器。

陶器,不是某一地、某一人的发明,实际上在新石器遗址都发现了不同的陶器,在公元前两万年左右的欧洲格拉维特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甚至在日本早期的绳纹文化,都有陶器出土。在中国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的遗址中,都有大量各自不同的陶器,让后人形成了对各时期文化的最直观判断依据。陶器,不能算一项天才的发明,因为在人们常用的篝火里,用塑形后的粘土就可以自然烧制成早期粗糙的陶器。但是,陶器的意义在于,它作为最早的人工容器,不仅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比如汤汤水水的流食),而且让食物的储存变成了可能,对于人口的繁衍具有重大的意义。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好多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玩玉的朋友,我刨根问底地向他请教:玉到底是什么?他模棱两可的告诉我,玉乃石之美者,是道德和品行的象征。对于曾当过化学课代表的我来说,这个回答基本上等于啥都没说。虽然玉器与陶器几乎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但玉主要用于祭祀和神权的象征物,它的实用意义远不如低廉的陶器。陶,来自于早期人类身边最常见的材料——泥土和火,这两样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最公平的赐予,也是人类逐渐磨练智慧的最多体现。年,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在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并入选了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河姆渡的黑陶、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等等,陶器在中国的先民文化里独立衍生出各自的品种,也成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据。我们对出土陶器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得知:一、史前先民已经能熟练掌握烧制陶器的材料。细泥、夹砂和多种矿物质的配泥,将不同的材料应用在不同的器形上。二、从早期的手捏、刮削、拍打到后来发现的转台拉坯,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可能是人类最早运用手工机械的源头之一。三、用天然矿物质在陶坯上彩绘,肯定是人类最早有意识的艺术行为。这些绘画也是研究史前文明最重要的依据。四、对火和温度的控制,应该是史前人类智慧的最好佐证,熟练控制炉窑的温度,从当年的条件看绝对是一项黑科技。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之后,尽管此时金属冶炼的技术、玉器磨制技术等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陶器的烧制也未曾止步,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中国人从陶器烧制中,发明了用高温和高岭土烧制的硬质“瓷器”。从此,源于陶器,盛于瓷器的“中国瓷”,就成了光耀中华一千五百年的独门绝技之一。一直到十八世纪初,在萨克森公国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的支持下,欧洲人才仿制成功了瓷器。从魏晋开始,陶和瓷两种同宗的器物,瓷器登堂入室成为皇亲贵胄,另一种也并未被抛弃,陶器不仅广布民间,还转换角色,成为更多应用的建材主角。

说到建材,就要重翻一下世界建筑史,往往出现在第一篇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都是采用埃及当地盛产的花岗岩、石灰岩、砂岩和雪花石膏。而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所在的地中海沿岸,出产高品位的大理石,所以才造就了辉煌的希腊和罗马。然而在新月沃地,两河流域的沃土虽然孕育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是多土少石的地质条件,让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也只能是一个高耸的土台。当幼发拉底河百年一遇的泛滥之后,伟大的巴比伦文化和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泥板一起,尘归尘、土归土,一起湮没在漫天的尘沙之中了。与两河流域一样,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一样是多土少石,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材依旧是泥土和木材,所以到了前十几年,我们大学里还有一个系叫“土木工程专业”(到了近些年才改称“结构工程专业”)。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为了不让历史迅速湮没,我们在建筑上把土变成了“陶”。将土制形,烧制成砖,于是我们常听说的秦砖就出现了。在长城上、在帝陵中,大量的刻有精美文字的秦砖出土,不仅让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文化有了可追寻的实证,也让两千多年前的建筑风貌保存至今。而在秦朝时期,陶砖的烧制就已经达到了技术上的巅峰,被誉为“击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也被人称作铅砖。传说蒙恬监军造长城,烧制出来的砖与石头相碰,若断裂则将窑工斩首。此传说未经考证,但至少说明了秦时对于陶砖烧制的要求之严。

秦汉时期建筑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至今,“秦砖汉瓦”已经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宝贵遗存,上面的文字、纹样和绘画几乎是我们考察先秦文化的唯一证据,极富文化价值。制作陶砖的技法极其复杂,单纯是配泥(包括选材、研磨、晾晒)这一项,秦砖汉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关于这项技法,容我在这儿举个例子。

(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笔墨纸砚,是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而磨墨的砚台,又以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临洮的洮河砚和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为“四大名砚”。其中端砚、歙砚、洮河砚都是取自当地的石材,而唯有澄泥砚是人工烧制的陶器,韩愈在《瘗砚文》中所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澄泥砚的制作方法,据五代时期张洎的《贾氏谈录》记载,是先用丝绢做的双层布袋放置在汾河中,袋口张开迎流水而过,第一层布袋让过滤水中的泥沙,沉入第二层更细密的布袋的就是“澄泥”。差不多一年有余,等袋子里的泥土装满,取出之后风干,粗制成砚台的形状进行烧制,之后经雕刻打磨九道工序才能成一方澄泥砚。由此烧制的澄泥砚质地细腻,如婴儿皮肤,且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

(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先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澄泥砚的烧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间陶器制作工艺之高深。然而,所有的工艺一旦进入皇家宫廷,就又将提升到无以复加的极致了。所以说到陶器在建材上的顶峰,那必须是我们最常忽略又最值得骄傲的“故宫金砖”了。明初,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于是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造紫禁城的建材来自全国各地,北京房山的汉白玉、蓟县盘山的虎皮石、河北曲阳的花岗岩、山东临清的城砖等等,宫殿的柱子则是来自南方稀有的巨型金丝楠木,从大运河一根一根运过来。到后来,川蜀一带的金丝楠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康熙年间,太和殿惨遭焚毁,光在全国征收修宫殿的木材,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最后楠木实在不够了,康熙皇帝下诏采用塞外杉木充数,太和殿才得以最后修建完成。在明初,并没有马可波罗瓷砖,也没有地板采暖,石材的粗糙和冰冷绝过不了永乐大帝挑剔的法眼。他可不像康熙爷那么好糊弄,于是在苏州香山帮匠人蒯祥的建议下,采用苏州陆慕砖窑的陶砖铺地,效果极佳,永乐皇帝大为称赞,遂赐名窑场为御窑。从故宫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都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它大约两尺见方,光亮如漆、温润如玉。今天我们在太和殿看到的是清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依然光亮如新。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

既然是“金砖”,就很昂贵,所以故宫铺设金砖的面积也很有限,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紫禁城里除了皇上之外,其它人也是走不起这金砖地面的。它之所以昂贵,首先制作时,先要选好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刚从窑里烧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金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至此,制造金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而经大运河运到故宫后,金砖铺设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金砖。

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御用金砖不再被需要,制作手艺也就逐渐散落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祖上世代制作金砖的砖瓦匠人金梅泉通过摸索,找回了金砖的古法制作,令金砖“起死回生”。年,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初,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专门到苏州拜访了御窑遗址,并将首家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的牌子授予御窑金砖厂,表示金砖作为民间传统技艺,将和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相互扶持,“共同迈入下一个六百年”。

然而不用等六百年,陶器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已经被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者再度创造。如今,陶这种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与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陶板幕墙技术,已经重新回到中国。随着钢结构在建筑的普遍应用,干挂石材幕墙与金属板材的幕墙广泛使用在当今建筑中,但是金属外墙的冰冷和石材外墙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开始让建筑师们开始反思:如何营造一个与我们世界有亲和力的建筑物?年的某一天,一位严肃、不苟言笑的建筑系教授托马斯·赫尔佐格,敲开了德国屋顶瓦制造商VonMueller公司的大门,要求他们生产一种屋顶瓦,但是这一次不是在房顶上,而是挂在墙面上。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还是当代建筑学重要的思想开拓者。他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幼童时期,他看到的就是盟军飞机不停轰炸下的废墟城市,所以,建设和平安宁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夙愿。他年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于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从年开始在德国卡塞尔大学任教,是当时德国最年轻的建筑学教授,年至今为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这些年,赫尔佐格的事务所不仅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他的专著和论文以及在他领导下开创的合作研究也是不胜枚举。他本人获得了建筑设计行业多个奖项和荣誉,包括罗马奖,密斯·凡·德罗奖,德国钢结构建筑奖,弗瑞茨-舒马赫奖,国际建协应用技术奖以及法兰西学会金质奖章。特别是他在年获得了德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德国建筑学会金奖,该奖自60年代设立至今只有密斯·凡·德罗等13位建筑师获此殊荣。

托马斯·赫尔佐格思考和设计建筑的方式,以创新并具有表现力的技术为基础,在建筑逻辑与优化节能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协调技术、文脉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他的建筑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不是结构,而是动态而变化着的建筑表皮——它与特定的场所发生联系,对变换的环境作出回应,旨在与自然建立新的联系的同时,保证当代社会背景下对新的居住方式的需求。

这一次,赫尔佐格敲响VonMueller的大门,就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表皮——陶板幕墙。年,VonMueller投资的阿格通ArGeTon工厂落成,随后几年它又自我完善了陶板的挂接方式,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领先的陶板幕墙的生产商。

上世纪末,陶板幕墙技术就来到中国,建筑大师崔恺先生在国家民航总局办公楼改造的工程中,正在为外墙如何与原建筑的肌理和城市环境相容问题苦恼之时,阿格通ArGeTon的人员正好来到崔恺的办公室推销,因此一拍即合。中国第一个陶板幕墙项目就落定在了民航总局大楼上。古老的制陶技术从遥远的德国飞回中国,这算不算是一种命中注定?

这一次,陶板幕墙落地天津,融创这个把创新融入骨子里的企业,把陶板迎回了天津,迎回到融创壹号院。从年首个壹号院问世,8年时间,融创在10个城市建造了21座壹号院。作为融创品牌的高端产品系,壹号院系代表了融创所制定的置业最高等级,代表了在核心城市稀缺土地上,中国极少数人的高端生活方式。“不中心,无产品,只定制,不复制”,这就是融创壹号院系项目一直秉承的建造原则。超越城市居住水准,用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未来理想居住空间,这就是融创壹号院的目标。

年,融创获取了梅江入口紫金山路地块,这是一块无可争论的风水宝地,地理位置优越。那么如何用产品致敬土地?如何用作品回报城市?就成了摆在融创面前的一道难题。几经甄选,陶板与中国特色的深红色相互浸染,沉稳端庄、古朴高贵,古老精湛的工艺与现代工业科技融为一体,自然环保与人文情怀合二为一。

用来自大地母亲的精华,用新技术的陶艺,致敬这个以红砖为特色的城市。

除了文艺情怀,而融创的结构工程师,也向我们介绍了陶板幕墙这新技术的优势:

一、陶板由天然陶土烧制,不添加任何染料,无污染、无辐射,温暖的质感可随自然光和天气的变化而随之改变;

二、陶板是最佳的耐火绝缘材料,不燃烧,对于现代建筑的安全而言极其重要;

三、陶板呈现自然的颜色,能有效抵抗紫外线的照射,经久耐用,色泽持久,并且百分之百可重复利用;

四、陶板具有优良的声学功能,隔音降噪的效果远超其它材质;特别是强度高、抗冲击力大,能满足幕墙风荷载的设计要求;

五、陶板还有一个神奇的自洁特性,下雨或用清水即可完成幕墙清洗;

六、陶土是一种温和材料,很容易与玻璃、金属和木材搭配使用。特别是能满足幕墙平面、转角或其它部位的收边、收口的局部需要,能保持立面的连贯、自然、美观;

七、陶板幕墙表面平整、尺寸稳定,有良好的抗冻融性,几乎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八、陶板的自身重量仅为石材的一半,支撑结构更结实、耐用,而且一旦出现碰撞破损,也容易更换。

如何用建筑致敬城市?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雷姆·库哈斯式的反文脉的割裂,还是扎哈·哈迪德“让建筑更加建筑”的解构?这一次,天津土生土长的融创与在天津长大的设计师任治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致敬”。对于一个文脉悠久,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天津而言,用红砖洋房的本来元素,致敬这个哺育了自己的城市,就是作为一个开发商、一位建筑艺术设计师最虔诚的礼献。

如今,融创壹号院的展示中心已经开放,由陶板幕墙、铝材屋顶和大面积玻璃等多种材料精制组合,已经成就了一方人文建筑的艺术馆。除了日清设计的建筑设计之外,还有太璞建筑庄镇光的景观、CCD郑忠设计的室内艺术,一块陶板,记录了一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如果有一天,你愿意凝望着这个城市十分钟,你和大地之间,不会感到任何孤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8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