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整体上看,文物遭到毁损的原因有两点:自然条件破坏和人为故意破坏。这两种破坏,都会给文物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清朝时,“黑陶茧形壶”曾流入紫禁城,但为何这位皇帝对其进行人为的“加料”后,却让其成为不可多得的国宝呢?(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小编正式揭秘前,先带大家了解一下“古陶”以及“黑陶茧形壶”的发展历史。古陶一开始,是作为古人生活的器具存在的,流传到现在,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陶器可以说是瓷器的父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是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具主要有罐和钵等物。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黑陶茧形壶”是在秦朝时期被烧制出来的物件,它器身是蚕茧形,器外多以平行线条为装饰,主要的用途是存酒,因腹部呈现长椭圆形,又被称为“鸭蛋壶”。一开始的时候,这件物品并未受到重视,而是在西汉早期才受到大家的欢迎,并流行起来。提到“古陶瓷”后,相信各位读者会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我们不用夸张地说,乾隆对古瓷器的品鉴水平,可以轻轻松松排进当时社会的前三名。乾隆对古陶瓷的品鉴,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康熙和雍正对其的启迪,直接地影响了他收藏古陶瓷的品味。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宫旧藏陶瓷器数十万余件,而乾隆功不可没。“黑陶茧形壶”在民间受到普遍欢迎后,清朝的大臣也给乾隆弄来一件。可是乾隆看到这件瓷器后,脑海中却冒出一个新想法,他要给这件瓷器人工“加料”。众所周知,乾隆非常喜欢写诗,同时,他是史上作诗最多的人。乾隆看到“黑陶茧形壶”后,他竟当场赋诗一首。紧接着,乾隆便将宫内的刻瓷艺人叫了过来,命其将自己创作的诗句,以隶书的形式,规规整整地雕刻在壶身上。诗的内容:“癸辛杂识云,长安中耕者得古陶,器如卧茧。养花成实,此器相类。盖土为万物母,经陶岁久,火气去而土性仍在,花实皆元气中也。”按照正常逻辑,乾隆私自更改古瓷器的面貌,属于破坏性行为,但为何这件物品的价值,不仅没降低,反而成为“国宝”呢?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我们都知道,黑陶茧形壶并不是稀罕物件,只是乾隆是一位大名人,当乾隆将诗刻在壶上后,这件物品便被赋予了独有的价值。如果普通人在瓷器上乱刻,这件物品无论多珍贵,它的价值会减少一大半。但乾隆本身就是“名人”,他用的物品,都会带有耀眼的光环。正因如此,这件普通的“黑陶茧形壶”,才会被后人重视,并成为不可多得的国宝,毕竟,黑陶茧形壶经常见,而乾隆刻字的壶世间就这一件。乾隆逢物必留痕的性格,让黑陶茧形壶鱼化为龙,成为古陶瓷艺术界的精品。想一想,这件黑陶茧形壶的造化,真的是太奇妙了。各位读者,你们能感受到这件物品独有的魅力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