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去碗窑淘一件古拙美丽的紫陶,带走DIY的

发布时间:2025/4/8 13:29:59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去碗窑那一天,面的公交上只有我一个乘客,司机于是有点失落,免不了唠叨两句,“你要是来旅游,不如去燕子洞,碗窑有什么好玩的?”我说我不是去玩,只是想去看看紫陶作坊。他益发摇头,“那更没啥子看头了,要买紫陶,古城里面多得是!”我没再说话。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向他解释碗窑其实不是“好玩”两个字可以概括的。面的把我丢在碗窑村口,一时间,我也有些迷惑,有着“滇南琼玉”美誉的紫陶,真的就产自这个狭长、冷清的小村庄里?建水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虽然位列中国“四大名陶”,论名气,却显然难以与宜兴陶相提并论。碗窑村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没人知道。这里距建水县城不过2里,平静如斯,简陋如斯,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沿狭窄公路一溜排开,几乎家家都门庭清冷,见不到一个顾客上门。后来,广珍陶艺的梁师傅告诉我说,这些作坊并非靠零售挣钱,都是接到订单才开工,因而在碗窑村,便看不到旅行团坐着大巴来购物的热闹场景。广珍陶艺是一幢三层砖混小楼,一楼做成品和原料仓库,另外的一个房间里,一位女工正在刻坯。膝上垫着布,怀里抱一把已经成型的陶壶,将画在陶坯上的图样雕刻成膜。姑娘一直低着头,偶尔用眼角余光扫视我一下。二楼和三楼是梁师傅一家的住所,作坊名字以女主人胡广珍的名字命名,“她是我们家老板,工艺师,我是打工的。”梁师傅笑着说。作坊里出品的每一把茶壶,底座上都刻着胡广珍的名字。梁师傅40多岁,高个子,宽脸膛,两只手看上去粗大有力,手背上布满青筋。他和胡广珍以前都是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工人,在厂里工作了20多年。年,厂子效益不好濒临倒闭,58亩厂区土地拍卖易主,梁师傅夫妻俩就在那个时候双双下岗,后来回家办起了这个小作坊。现在,碗窑村像这样的小作坊有40多家,另外还有20多户专门做打磨工序。广珍陶艺的位置有些偏,差不多已经到了下碗窑村的村尾,从这里再往前走十几米就是上碗窑村。奇怪的是,仅仅十几米之隔,上碗窑村里却几乎没有村民从事制陶梁师傅带我去看他家的窑。其实就是紧靠一楼搭的一间小棚子,一台电窑,一个拉坯转盘,上面放着六、七个刚拉好不久的茶壶盖,地上散乱摆着壶身,这些壶盖和壶身自然脱去一些水分之后,还要再修坯,然后进入关键的装饰工序。“我老婆主要就是做这个,先用黑墨汁画图案,再和工人一起刻坯,把有墨汁的那些全部挖空,然后再用其他色泥把挖空的地方填起来,你想图案是什么颜色就填什么色泥。这个活儿很讲耐心,还要技术高,我做不好。”梁师傅憝厚地笑。前一晚上,胡广珍和女工一起赶一批紫陶壶的刻坯和填泥,一直干到凌晨三点多钟,所以今天白天,她就在楼上睡觉直不曾露面。“她们弄好了坯,我要再仔细检查一下,主要是看有没有气泡,不然烧出来就有一个疤,不好看,就是次品了经过这么多道工序以后,陶器就可以放入窑中烧制了,经过十几个小时,这些“泥巴”就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另外一种样貌了些火皮呈绛红色,填充的白泥蜕变成象牙白;另些火皮则以黑褐色和青灰色示人,端庄素朴。若用土窑烧制,还可能遇上窑变,天然奇色,光怪可爱,仿佛镀了光。褐漆色里泛着幽丽蓝光或青光,那样特别的效果,可遇而不可求,即便成窑病,也有人刻骨喜欢。之后便是打磨了。凭了师傅的心性,打磨得溜光雪亮,耀人的眼睛。但也有一些专门往粗拙里做,那是另一种美丽,温润浑厚,方显从从容容。这便是建水紫陶历史韵味的由来从广珍陶艺出来,去了袁勇艺的袁家窑。推开玻璃门,袁勇艺正在往一件八棱壶上画竹枝,神情专注,细细勾勒,脸都快要贴上壶身。另外一边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练泥机上搅拌泥料我们闲聊,用袁勇艺亲手烧造的茶壶喝铁观音。袁勇艺教我挑一把好茶壶的“三要素”:一是流、把、体三部分要均衡协调:二是装饰要美,书法绘画有神韵,刻工精到,填泥素雅;三是实用性强,拿在手上舒服,出水流畅,当然还要出水关水自如,壶嘴不淋。袁勇艺说,这几年普洱茶热炒,紫陶作为附属产品也跟着火了起来,碗窑村里出了不少名家,像陈绍康、田波、李海亮等,各施技法,各有巧劲。建水县文联原副主席谢恒,还在碗窑村里搞起了实验室,探讨建水紫陶的产业化方向据说,现在的建水紫陶业界,“创新派”和“传统派”正在角力,前者认为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让建水紫陶形成天然劣势,名声大,却难成产业规模,后者强烈反对引入机械化的、快速的、大批量的生产,认为这会把一个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毁掉。袁勇艺明确表示自己属于“传统派”,“你看看宜兴紫砂陶,规模是大了,可是假货跟着也出来了,为什么?原料就那么多,工艺师就那么多,大家一窝蜂要挣钱,那就只好造假袁勇艺的作坊里,有一面大大的墙全是玻璃展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器型的茶壶。大多粗身短流,却又骨肉匀停,稳而不笨,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些“花货”,比如树桩形或树墩形的长身壶、矮身壶。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做一把小茶壶要15天,细分下去有40多道工序。碗窑的工匠和艺人们,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工作。我望着这些拙而藏精的器具,一时间,竟连惊叹都忘了作者手记1.碗窑村是目前建水紫陶的集中生产地,村里有很多手工作坊,随便走进一家参2.建水紫陶最著名的大工艺家陈绍康的作坊在碗窑村中段,此外,田波的陶茶居、李海亮的波本窑、李春光的火宝陶艺等也都值得一看3.碗窑村口山坡上,还有唯一一家土窑制陶人家,主人名叫陈元外。50多米长的土窑在山坡上蜿蜒,形似长龙,因而土窑又称龙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