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五代的饮食器具从陶瓷业的发展中窥探中国的

发布时间:2022/8/17 15:02:36   
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唐朝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朝代,然而这种繁荣最终还是被唐未的藩镇割据所打破。进入五代十国,这又是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其间战乱频仍,山河破裂,又有十国之多,吴、南唐、闽、前蜀、南汉、北汉、吴越、楚、南平相继出现。

但陶瓷业依然在进步和发展着,一些割据的藩王政权采取保境安民政策,从而促进了陶瓷业的繁荣。文献记载最有影响者为吴越的秘色瓷和后周的柴窑,而考古发现陕西铜川的耀州窑也有不菲的成绩。另外,河北曲阳定窑、河南密县窑及江西景德镇窑也烧造瓷器。

五代越窑所制器物总体上继承了晚唐风格,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均施满釉,釉薄而匀,表面光润,清澈碧绿。口沿轻薄,造型典雅、凝重,使唐代单纯追求釉面效果向刻花、印花、堆塑、釉下彩等多样手法转化。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如盘盒、碗、罐、杯等。秘色瓷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五代越窑青瓷直口碗

《高斋漫录》记载:“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日秘色”。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时所烧造,后人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描述柴窑瓷器的特征。传说窑址在郑州,但迄今尚未发现窑址,现有专家认为陕西的黄堡窑即为当时的柴窑。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一带,是北方最著名的窑址,创烧于唐。据北宋碑文记载,耀州“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以谋生”,产品“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五代是耀州窑的成熟期,由唐代多种产品的烧制转而以青瓷烧制为主并渐趋成熟。青釉有灰青、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釉色青色不一,天青的雅致纯净,淡青的含蓄温润,各具韵味,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和白釉褐绿彩瓷。器胎分为黑胎和白胎两类,黑胎外施白色化妆土,白胎出现较晚,釉层直接挂于坯上。器物多酒具、茶具和餐具,主要有以釉裹足为特征的花口碗、高足杯、柳斗杯、盏托套盒杯口曲流壶、小口三足盂、等。

器物造型由唐代的丰满大方变为秀美精致,器口多花口,器璧多曲折,器足多外撇。各种造型多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装饰手法上,有单线划花模制贴花、精细的高浮雕式剔雕花纹等,尤其是刻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题材广泛,清新鲜活,透露出直率、生动的民间意趣。定窑瓷器式样繁多,有罐碗、盘、盒等,胎质有粗、细之分。粗胎略为发灰发黄,常施化妆土;细胎洁白,烧结度好。胎体总体上较之唐代轻薄,器形多有变化。

景德镇烧制的白瓷有较高成就,瓷器类别有盘、碗、壶、盒等,既有青瓷,也有白瓷。青釉色调偏灰,白釉色调纯正,多用叠烧,器内外均留有支钉烧痕。可见,五代时期瓷器不论哪个窑口,胎釉、器型、纹饰等都继承唐代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又有变革,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纹饰手法等制瓷技术都较之唐代有了改进,并成为宋代制瓷业繁荣昌盛的起点。五代时期,江南地区最流行的罐是青釉横栓盖罐,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

五代越窑刻花温酒碗

广东省番禺石码村南汉墓出土的罐,直口,丰肩,长圆腹,腹下渐收,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平顶盖可以在两侧对称的位置的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继续流行带系罐,如浙江省临安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越窑官款双系罐,直口,口沿外翻,短直颈,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肩部横置宽边环耳一对,一耳下方釉下胎上刻草书“官”字,制作粗糙,底部露胎。

同墓出土的越瓷四系云纹罌,盘口,圆唇,宽弧颈,球形腹,矮圈足;颈肩部置一对宽边形双复系,肩部绘覆莲纹,颈下部及腹部绘褐色卷云纹。盥洗器中的盆,宽平沿,弧壁,下腹斜收成小平底,口沿加宽而且沿上还安置了双耳,如临安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越窑青瓷双耳洗。食器中的碗流行花口碗、笠式碗,后者为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腹部急骤斜收,内底径较小,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定窑白釉瓷碗,圈足内有施釉后刻划烧成的“易定”二字,极为罕见;白釉光洁柔和,微闪水青色。苏州博物馆收藏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组成;碗为敞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折沿,束腰又起一周圆突,微喇叭形圈足。托底平整,正中镂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二字,可能为窑工之名。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浅浮雕层层莲瓣。瓷胎细腻匀净,青釉略厚,滋润内敛,光洁如玉。

唐陆龟蒙的《秘色瓷器诗》中描绘:“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

定窑白釉瓷碗

食器中还有钵、盘,器口也分瓣。临安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越窑瓷钵,大口,口沿外卷,上腹壁较直,下腹急收成小平底,釉色青绿,底部釉层局部剥落。盘的口沿宽平,作葵瓣形,多直壁,大平底。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定窑官款花口盘,四瓣花口,盘心内凹呈四瓣花形,高圈足外撇,不很规整,外底心草刻“官”字。釉色乳白,胎骨轻薄。

定窑官款花口小盘,十瓣花口,浅腹斜直,矮圈足,外腹壁有流釉现象,外底中央草刻“官”字。釉色乳白,胎质致密坚硬。五代墓葬中常见的瓷牙盘,形状有方有圆,多呈花口,下或有蹄足,或为壶门座,有时多件套叠。如浙江临安五代马氏王后康陵出土一组越窑青瓷委角方盘,盘与壶门座均成委角状,分制而烧结为一体,壶门座体开如意式镂孔。

五代最有名气的酒壶是倒灌壶,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青釉提梁倒灌壶,胎体呈灰白色,壶盖顶中央圆雕呈荷叶状,长尾凤作提梁,凤首在提梁的顶端,与盖钮相接,凤尾饰联珠置于壶肩。子母狮张嘴作流口,壶腹满雕缠枝牡丹纹,近底处饰一周仰莲瓣纹。妙处在于这个壶底有五瓣梅花孔,从此孔注水,直到狮子口中的水外流时表明水满了。壶内的腹部有一个漏注和水相隔,使得壶放正后也滴水不漏。

工艺精巧,匠心独具,生动有趣。执壶的流由唐代的短直流改为弯曲形长流,手柄也加长,壶身多为长椭圆形,腹部呈瓜棱形,造型优美。比起唐代浑圆.饱满的造型,更显得圆润秀美。并衍生出一种小口、长颈、圆球形腹、长流曲柄形的新壶型,以鸡首或蹲狮为流,壶身饰有雕花纹样,是五代的代表产品。

青釉提梁倒灌壶

窑口有定窑、耀州窑等。如甘肃省成县文化馆收藏的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牡丹纹壶,带盖,盖呈三层塔状,最下层侧壁有四个穿孔。壶直口,细长颈,广肩,球形腹,圈足外撇。肩部一侧以圆雕蹲獅作流,狮口大张与腹相通,相对的--侧颈腹间置宽曲柄。腹壁雕大叶牡丹纹,花叶.上划细叶脉纹。定窑、邢窑产品依然流行。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定窑执壶,敞口,长弧颈,圆肩划弦纹数道,球形腹。

六棱形流弯曲略长,柄起于颈肩处,搭于腹部。釉呈乳白色,胎骨细密坚硬。出现穿带壶,有邢窑产、越窑产。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邢窑白釉穿带壶,器身有四条瓜棱状凹线,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光素无纹,淡雅大方。饮器杯多呈花口器。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定窑海棠杯,口部呈四曲花口,杯身有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喇叭形高圈足外撇,外底草刻“官”字。

胎质密致,釉色乳白,润泽莹亮。五代时出现了专门温酒的注碗,据《五代黄堡窑址》记载,注碗在唐代就有生产,酒注子置于注碗内用来温酒。注碗造型多为敞口,深腹,圈足,器底大而平,装饰纹样与酒注相配,所以极有可能作为温碗。此外,注碗同样是花口曲腹、葵口和小侈口卷沿的造型。晚唐时兴起了一种点茶法,下茶末于盏托或碗中,持茶瓶向碗盏内注沸水,冲起茶末,五代传承了此饮茶方式。

茶瓶又称汤瓶,由酒器注子演变而来,用之盛汤。茶瓶一名晚唐时已出现,唐人韩琬《御史台记》说,御史台的“兵察”厅,“掌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而御史本人喜茶,“躬亲监启”,所以被人将兵察二字颠倒谐音,戏“谓之御史茶瓶”。

白瓷注碗

西安晚唐墓出土的汤瓶,底部墨书“老时家茶社瓶”铭文。酒注与汤瓶在晚唐五代时不易区分,不过作为点茶的汤瓶器型在五代还是有了较大的变化,瓶身以椭圆形为多,底部改为圈足,流加长而弯,便于注水点汤,如河南省洛阳铁路分局指挥部住宅南楼后周墓葬,出土的耀州窑淡青釉执壶和托盏。

在河北唐县出土的一套五代白釉瓷茶具中,包括风炉、茶蝮、茶瓶、茶白、渣斗,还有一个双手捧卷端身趺坐瓷人像,据学者研究考证这是供奉于茶肆间的陆羽像。这套茶具因其尺寸过小,可能不是实用器,是供玩赏的模型。器具均施白釉,釉汁凝厚处微泛青色,下腹、底部不施釉,工艺上具有邢窑白瓷的特征。茶鎪和茶瓶同出正说明了煎茶与点茶两种饮茶风尚交替同在。

瓷风炉呈圜底圆筒形,三蹄足,炉身辟有四条通风口和一个双环状并列的风口,这个风口是煮茶童子用来吹火的孔洞。茶鎪敛口,双耳,垂腹,平底,与风炉相配套,用来煎煮茶。茶瓶为侈口,直颈,鼓腹,短流,曲柄。茶臼用来研茶末,渣斗用以盛茶滓。五代用作饮茶的盏托呈五瓣、六瓣的花口形。

此外,又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内心中空的新式托盘。这些盏托,底足均由宽矮圈足发展成窄高的外撇圈足。陕西彬县后周冯晖墓出土的托盏,由托盘和盏组成,均施青釉;其中一件瓷盏呈五曲葵口,微外侈,圆唇,直壁,深腹,平底,圈足微外撇,口唇及外壁随五曲捺出五条凹棱;托盘为敞口,圆唇,弧腹壁上部内曲,形成一圈折棱,内底中央起一圈凸棱,凸圈内坦平;盞托口沿及盘壁内外装饰五出凹凸纹,圈足外矮内高,用作托盘;通体施青釉,带细密冰裂纹。

托盘

江苏省常州市区发现一座五代砖室木棺墓,出土有五曲花瓣漆碗银扣漆盏托、漆钵,为漆木茶具,风格保持晚唐特色,胎骨用细木片圈叠,漆灰坚实,漆层较厚,使用退光漆,表面平滑而光亮,为五代的茶具增添了新的质地。

结语

综上所述,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饮食风尚,饮酒和饮茶之风仍然盛行,几乎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饮酒、饮茶。

中国的饮茶习俗起源甚早,但五代时期的饮茶之风远胜过前代,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俗。而在如今,酒和茶除了作为饮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外,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很多的社会活动和宗教活动,都离不开酒和茶茶,比如招待来使、祭祀娱神、节令仪式、各种宴会、迎来送往、婚丧庆典等,都必须有酒有茶。

参考资料:

《浙江纪年瓷》

《高斋漫录》

《中国古陶瓷图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0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