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人们居家过日子普遍使用着一种红色的、用一种当地盛产的黏土烧制而成的瓦盆瓦罐。这种瓦盆瓦罐便宜实用,需求量很大,几乎每家每户至少都有四五个。
别看这不起眼的器物,追根溯源已经很有历史范儿。据说其胎质类似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延续至今大约到年。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当地有些作坊还在烧制。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笨拙易碎的器物基本淘汰,逐渐被洋瓷、铝、不锈钢、塑料等现代器物取代。再加上环保因素的限制,瓦盆瓦罐这个行当几近消失。
现在能够看得到的、与我所述的瓦盆瓦罐相似的东西,就是养花或养金鱼用的那种红花盆。这类器物制作方法甚为原始,全部为手工操作。
制作瓦盆瓦罐的泥土一般都是从河道里挖出来的,土晒干后用筛子慢慢筛,将筛出的土块碾碎,杂质也要一点点挑出去,剩下的细土才能用。把土和成了泥还不行,还要把泥变成能做瓦盆瓦罐用的剂子,需要用脚反复踩上至少20遍才行。在拌了水的泥土里转着圈踩,发出“咕叽咕叽”的声响,这成了小时候看做泥瓦盆瓦罐的一个乐子。
一般踩泥的活都由徒弟来做,踩过的泥交到师傅手里。师傅将坯土置于可旋转的轮盘中央,慢慢“撸出”盆的形状;然后对成形的泥盆进行修边、打磨;再往后是把泥盆拿出去晾晒。泥盆最终被摆放到窑里烧制,烧到一定时间后出窑。
烧窑不能用煤,只能用木材,而且木材的密度、长短粗细、干燥程度会直接影响陶盆的成品率和品质。所以,那些经验丰富的烧窑人通常是自己劈材,然后根据木材的质地、长短、粗细等选择使用。
瓦盆瓦罐是很不精细的陶器,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成本较低。所以,不小心摔碎,人们也不十分可惜。但是,我们家人多钱少,每每打碎一个盆盆罐罐,还是会被父母责怪的甚至吃一嘴巴。有时候没完全打碎,打上几道圪疤,修补修补还能继续使用。
修补的工具有两样,一种是带棱的锥子、一种是粗针,粗针上面系着细麻线绳。用带棱的锥子慢慢钻开两个小孔,然后用细麻线绳来回穿紧,穿过四五圈后,把线绳头压到孔里,用莜面将孔糊死,一道圪疤就算完成。一般小裂纹用三道圪疤,大裂纹根据其长度确定圪疤的多少。
瓦盆瓦罐用途很广、作用很大。盖酱瓮用的是瓦盆,扣醋瓮用的是瓦盆,房上晒粮食用的是瓦盆;做饭盛水用的是瓦罐,下地送饭用的还是瓦罐。瓦盆现在已经基本淘汰,只有在特殊场合才能使用。瓦罐现在还不少,多数家庭用来储存豆类和小米。
还有一种上下分体的红瓦盆,至今记忆犹新,人们俗称“气死猫”。原因是这种陶盆保温效果好,通常用来盛放现熬出来的肉。家猫眼巴巴地看见主人把肉盛放进盆里,但一旦盖住盖子,只能闻见其香而吃不上肉。猫干着急没办法,气得来回在盆周围转圈子。所以,人们把这种陶盆叫做“气死猫”。
为了怀旧,我于年在地摊上花了30元钱,专门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气死猫”。平时放点黄豆之类的东西,摆在家里的橱柜上。去我家里的年轻人看见后,总是要问问这是啥东西。每次我都给他们认真详细地解答,也算作与来客交流的一个话题。
红瓦罐有单耳的、双耳的,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取水、运水或者储存水。它的壁厚,保温效果好。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人们常常把它当做送饭的器物。
那个时候,社员们早早起来就出地劳动,早饭和中午饭都在地里吃。队里专门配一个劳力给干活的社员们送饭。多数人用的是红罐,也有用黑罐的但相对较少。当时有句口号叫作“一出勤两送饭,地头等饭罐”。
有趣的是,那么多罐子长得几乎一样,但干活儿的人们一眼就能认出哪个是自己的。原来是罐子上都挽了根或红或绿的细头绳或者布条,那就是记号。
我妈给我们兄弟三个送的饭都是用红瓦罐盛装。罐子大小一样、内容一样,用不着抢。通常的饭菜是大烩菜或者是烩熟菜,上面趴一块儿一斤多重的黍子糕。那个时候肚子大得很、能享饭。虽然是十一二或者十三四的小孩儿,但与成年人的饭量差不多。一方面是干体力活儿,消化多;另一方面是平时难得有些油水,更谈不上什么副食之类的东西。
记得有一回,我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躺在地头等饭。远远地看见送饭的来了,我打起精神来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拿起我的饭罐准备就地开饭。由于着急,一不小心把饭罐撞到一棵树上。罐子打碎了,饭菜洒了一地。但我顾不上这些,连忙将洒在地上的饭菜连土带渣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那个时候缺粮缺菜,哪舍得浪费,肚子就跟你不干。饥饭甜如蜜,送到地头的饭就是香。如果哪位吃饭没味,到地里干活儿去,保证吃嘛嘛香。
红瓦罐的另一个功能是生绿豆芽。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前,我妈都要给生一罐子绿豆芽。红瓦罐生绿豆芽有两大好处:第一是遮光,生出的豆芽白生生的不发绿;第二是绿豆芽长大以后能足住(也就是能憋住、束缚住的意思)。足住的绿豆芽白白胖胖,不仅好看,而且产出率高。
有的人喝酒容易上头,脸色红红的,犹如红瓦罐子。所以,当时人们一看见喝酒脸红的人就说:今个可喝好了,喝成个瓦罐子了。有的人天生脸色红润,被人们戏称为“红罐子”。
双耳红瓦罐还有一个不雅的功能,就是用来盛粪水。人们叫茅罐子,也有人叫粪罐子。通常用麻绳系住双耳,打捞上粪水用来浇菜或浇果树。当时村里有口舌不好或者心肠不好的人,人们常常冠之以“粪罐子”的称号。
瓦盆是有型号的,大小不同。有句歇后语叫作:卖瓦盆出身的——一套一套的,原意说的就是这瓦盆大小成套,后引申为能说会道说话有条理的意思。瓦盆按大小不同有不一样的用途:大的70多厘米口径,叫大盆,二盆、三盆、四盆依次缩小口径,可以套在一起。供销社卖的有半升盆、五升盆、七升盆、大斗盆。半升盆通常用来拌凉菜或拌包糕馅的;五升盆通常用来洗菜用的,或者是盛放豆腐、粉条的;七升盆多是用来和面的;大斗盆是吃饭人多的时候才用得着或者是盛放炸出来的麻花、烤出来的月饼或烙出来的黄儿。过年的时候,通常用大斗盆泡肉或者盛放煮好的猪牛羊头。
红瓦盆用的时间长了,底和边油光油亮,犹如人们盘好的把玩,我们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经”出来了。所谓盆“经”出来,实际上应该是“浸”出来了。意思是红瓦盆经过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的浸润和冷热食物的煨养以及天长日久的细微磨损,颜色变得深红,部分地方呈黑红。密度、硬度和光洁度都比新盆结实耐用。用“浸”出来的红瓦盆,和面不粘盆、搋糕不粘手,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特别是搋糕要比使用其它器物都好,保温、不粘手,适宜来回翻滚。
通常人们还用大点的红瓦盆洗衣服,还有用作晚上起夜的尿盆。近些年还能看到的仅仅是小红盆,就是老年人去世后,子孙将其放在棺材前,用以烧纸或冥币。一来纸灰不乱跑,二来防火。同朔地区的人一般称之为“孝子盆”。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瓦盆瓦罐作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陪伴着人类走过了多少时代,经历了多少次历史的变迁,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虽已淘汰,但它永久地遗留在历史的记忆长河里,幸运留存下来的或已成为文物,或已成为传家之宝。
作者:张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