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会泽华泥村的土陶守艺人

发布时间:2023/12/2 15:20:05   

滔滔牛栏江,悠悠古堂琅。如果你走进会泽,你就走进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史。翻开历史的画卷,古城的车水马龙、炼铜的烟雾缭绕以及各种手工作坊的“叮叮当当”向你扑面而来。

会泽华泥村挖泥寨,是一片拥有邓氏悠久发展历史的红色土地。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会泽县第一个土陶制品创始人--邓伯生,他点燃了土陶产业发展的燎原星火。这里的制陶手工艺远近闻名,堪称一绝,以古朴、典雅、美观、实用深得人们喜爱。数百年来,虽然挖泥寨土陶生产曾几度中断,但因为当地人与土陶有着割舍不开的情和爱,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村民坚守着这份艰辛的祖业,在不断传承长辈绝妙手艺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会泽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充满陶艺气息的院落

  今年3月份的一个午后,笔者慕名来到了华泥村挖泥寨,走访了会泽土陶技艺创始人邓伯生的第九代传人邓科满,深入了解了华泥村土陶产业的发展史,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浓郁深厚的陶艺文化。

邓科满,一个土生土长的会泽人,现年32岁,是一个身材瘦小、年轻干练、头脑灵活、心灵手巧的小伙子。他与土陶相伴已有10多个年头,在长期的磨砺与实践中,练就了一身精湛的制陶手艺。

才一踏进邓师傅家的院落,笔者就被邓师傅家里到处弥漫的陶艺气息所吸引,在邓师傅家庭院内的空地和台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陶罐,这些陶罐都是半成品,有未烧制的陶坯和刚出窑的土陶制品,午后的暖阳投射在这些土陶上,流露着质朴芬芳的气质。见有人来访,邓师傅急忙停下手中的活计,非常热情地接待了笔者,邓师傅指着这满地的土陶制品说,这些陶罐现在还是半成品,还要经过清洗、打磨、晾晒、烧制后才能售卖和使用。接着,邓师傅带笔者参观了他的加工房和陶艺品展厅,他的加工坊陈设简陋,加工坊里除了有一台拉坯机和一台练泥机外,其次就是一个揉泥桌和一个置物架,还有几样叫不出名的零零散散的制陶工具。

来到邓师傅家二楼陶艺品的展厅,只见整个展厅布置古朴,展厅正中央那首“身似王维画里人,屋如杜甫诗中景”的诗句很耐人寻味,展厅里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大大小小的茶盅、花瓶、茶罐、茶壶等各种陶制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釉彩沉着、精巧别致,彰显着浓郁民间手工艺特色,让人一见便心生爱慕。在陶艺品展厅的对面,是邓师傅待人接物的一间小茶室,这间茶室里的茶桌和茶凳都是木制的,古色古香,桌上的茶盅和茶壶全是邓师傅亲手制作的,美观别致。推开茶室的窗户,一眼就能看到村子里秀美的田园风光,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谈到他的制陶手艺时,邓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挖泥寨土质优良,他制作土陶的原料用的都是挖泥寨特有的高岭土,这种高岭土土砂成分适中,耐高温,耐酸碱,易透气,无毒无害,不含任何化学物质,是烧陶的上乘原料。所以挖泥寨所产陶器,有耐高温、不受腐蚀和无有害物质的特点。用砂锅煮米炖肉,味道喷香;用茶罐炕茶,香味浓郁,别具风趣;用缸钵腌制的腊肉,味美可口,回味无穷;用瓦盆盛水,清凉甘甜,凉意丝丝,清润肺腑。

为了让来访者进一步了解土陶制作的全过程,邓师傅耐心地讲解,他说,做陶最重要的是眼力,多少的陶泥做多大的陶罐,多高的陶罐配多大的陶肚,简单的“眼力”里,包含了熟能生巧的经验、审美观和美术功底。在制陶过程中,采土、粉碎、发酵、糅合、拉坯、修整、刻绘、打磨、晾干、烧制等各个流程、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在陶艺品烧制过程中,泥料、燃料、温度、装窑的位置、烧窑当天的天气和风向、烧窑人的技术和心情,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陶制品的窑变效果。邓师傅还说,装窑和烧窑是掌窑师傅的看家本领,装窑讲究四平八稳,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烧窑则考验自己的“火眼金睛”,烧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和投柴频率都会影响土陶制品的成败,温度太高、投柴太急会导致土陶制品表面起泡,温度低了会导致土陶制品没烧熟,倒水进去,水就会慢慢渗出,若将这样的陶罐销售出去,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口碑。烧窑除了拿捏好火候外,还要保证烧制3天3夜期间内,必须不停添柴火,添柴时要小心翼翼不能碰到陶器,一次烧下来,很累也很苦。

邓师傅在认真讲解的同时,又回到他的加工坊向来访者现场献艺,只见他用力揉了一坨白泥,把揉好的泥放在拉坯机上,启动拉坯机,只见这团普通的陶泥在他那双巧手的转动下,变得温软柔和,细腻平滑,瞬间变成了一件精巧别致的艺术品呈现在大家眼前。

●邓师傅的创业史

  在交谈中得知,邓科满于年出生,现年32岁,他是会泽土陶技艺创始人邓伯生的第九代传人。受祖祖辈辈制陶手艺的影响,他自幼就对土陶制品深深着迷,并爱好书法、篆刻、绘画,才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长辈学习土陶制作工艺,生产砂锅、花盆、药罐等日常生活用品,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慢慢掌握了土陶制作技艺的基本流程。年高中毕业后,迫于生计,年满20岁的邓科满独自来到了苏州打工,在年至年工作期间,邓师傅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了苏州园林文化、碑刻文化及宜兴紫砂工艺,由于邓师傅心灵手巧,潜心钻研,对制陶工艺和流程已有了很深的积累和沉淀。

年,29岁的邓科满毅然回到了家乡,他立志扎根这片泥土,守住这份艰辛的祖业,把老祖先流传下来的陶艺事业发扬光大,他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开始了创业之路。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购买了拉坯机、练泥机,建起了加工坊和柴窑房,创立了挖泥寨砂锅邓陶艺工作室,在陶艺制作过程中,他始终秉承着“人人为陶主,陶主为人人”的经营理念,以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和习惯,从手工、古法,柴烧出发,不断学习、创新、钻研,将书法、雕刻、镂空及彩绘等工艺融入到陶艺里。

为了提高自己的陶艺水平,邓师傅紧跟时代步伐,先后到曲靖潦浒、玉溪华宁、建水、景德镇等地进行培训学习,积极参加会泽县和昆明市举办的文博展和旅交会,认识了很多从事陶艺事业的专家前辈,从中也学习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技艺,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生产技术,改良制陶工艺,生产出了很多集实用、美观、艺术为一体的陶艺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很受市场青睐。邓师傅高兴地说:“现在,每年都有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前来调研、参观、指导陶艺工作。云南大学、曲靖师范学院和各地中小学师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体验、购买我亲手制作的土陶工艺品和日常用品。线上网络产品销售供不应求,远销省内外,线下也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购买,有的甚至提前几个月就预定好,出窑当天就迫不及待的来窑口等候。”

●让土陶艺术走得更远

  挖泥寨土陶,不光是单纯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方人民抹不去的乡愁记忆。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继承了烧制土陶的传统,并一代一代沿袭下来。至今,挖泥寨已经成为了一块“点泥成金”的宝地。

谈到未来发展前景,邓师傅信心满满地说:挖泥寨土陶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在,我们村子里陶艺作坊越来越多,做陶人数每年都成倍增长,慢慢的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希望通过我们全村人的实力打造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造型古朴”的“挖泥寨”土陶名片。现在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路、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好,我一定会继续秉承这份匠心,坚守这份古老的技艺,并利用自己开设的陶艺培训班,将土陶技艺传承、发扬下去,让土陶艺术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热爱土陶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来源:微会泽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9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