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优势 >> 追溯古希腊建筑史古典时期不同阶段建筑的内
西方古典建筑史扮演着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关键角色,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建筑的各个方面。许多近现代的经典建筑案例都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古典时期的经验,并进行了创新。
在古典时期,建筑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间段的建筑呈现出许多差异。与此同时,建筑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时期的建筑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通过对古典时期不同时间段建筑的逻辑解析,我们可以分析这些建筑中的差异和共同之处,以探究其中的逻辑思维模式的变化。
克里特文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受到古埃及的影响,克里特文明的工艺和工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尽管还未进入青铜器时代。
由于其统治时间长久,克里特文明能够充分利用大型采石场,使用石器工具进行采石和挖掘。克里特人修建了一些现存的古希腊文明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克诺索斯宫殿。
考古资料显示,克里特人在制陶工艺方面也相当成熟。他们成功地将陶艺泥土塑模的经验运用到建筑中。工匠们通过多次的水灰比调整,制造出泥灰墙体或泥灰浆。此外,克里特人还掌握了烧制模型方砖的技艺。他们将优质黏土放置于方形模具中定型,然后整体模组入窑烧制。虽然这种烧制方式费时费力,但大大丰富了克里特人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地震带,克诺索斯宫殿至少经历了三次地震的摧毁。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克里特人采取了独特的设计,他们在克诺索斯宫殿的柱子下方使用了石制柱础,并逐渐使柱子从下到上变粗。柱子的顶端放置了一个巨大的陶制圆形容器,中间填充了坚硬的泥土,以连接下端的柱子和上端的屋顶。这种设计类似于希腊柱式中柱头的功能,在地震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和减振作用。
迈锡尼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安纳托利亚高地,如今希腊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着大量迈锡尼文明时期的黄金面具和青铜制品。这些发现表明迈锡尼文明是一个成熟的青铜冶炼文明。与克里特文明相比,迈锡尼文明在石材切割和运输能力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克里特岛并没有铜矿,因此他们主要依赖于东方的塞浦路斯岛(当时西方世界80%的铜矿产地)获取铜资源。
迈锡尼文明的代表性建筑是迈锡尼卫城,其城墙采用了石灰石巨石砌筑而成,石块重达平均5吨,远远超过了克里特文明的规模。城内的房屋墙体主要由小型规则石材和烧制方砖构建,墙体缝隙中添加了石灰石砂浆或黏土砂浆以加强连接和固定。
迈锡尼卫城所需的石材主要来自山脚下的大型采石场。青铜器工具在粗加工大型石材方面发挥了作用,而小型石材则通过锉刀进行平整。随后,人力或畜力被动员起来,将这些石材运送上山。整体建筑结构和平立面形制与亚述帝国的萨尔贡王宫非常相似。
迈锡尼人曾试图建造穹顶,其中阿特雷特宝库的圆形墓葬就是一个例子。
在黑暗时代,希腊建筑设计中没有豪华的宫殿群,公共建筑保留的仅仅是作为重要祭祀场所的古希腊神殿。与此同时,亚述帝国在东方崛起,其先进的铁器工业技术不断向西方传播。
由于工具的不断改进,古希腊人逐渐掌握了如何平整不规则的石材。建筑材料逐渐从粗加工时代过渡到细加工时代,建筑结构也由以木为主过渡为以砖石为主。
早期的古希腊神庙规模较小,构造简单,墙壁多由晒干的土坯砌筑而成。仅在神殿入口的方向开窗,屋顶则使用木架结构和木柱支撑,连接处多使用黏土和草席填充,显得非常简陋。然而,后来逐渐发展出列柱回廊。
大量的红色陶器在神殿附近被发现,考古学推断它们起到连接建筑木梁和木柱之间的楔子的作用。
在黑暗时代早期,希腊古神庙主要采用木结构,少量使用石材和黏土,延续了克里特文明的基本建筑形制,同时将陶器技术融入建筑之中。
古神殿随着铁器的涌入渐渐演变成了砖石结构,但依旧保留了过去的印记。比如,他们把陶器楔子改造成了三陇板,保留了原来木架结构的三角形山墙等。这个变化发生在公元前年左右,也标志着古希腊社会进入了城邦时代,进入了古典时代的开端。
随着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石匠们能够相对轻松地处理硬度较大的花岗岩、角磷石等岩石,同时也能磨削硬度较小的大理石等岩石,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建筑材料和工程辅助工具。
古希腊神庙建筑中的三种经典柱式分别是科林斯柱、爱奥尼亚柱和多利安柱。在古希腊早期,柱子多用木头制作,规格和材质都不太一致,只是用来承重。随后,在黑暗时代后期,古希腊人开始用石柱替代木柱,但那些石材比较粗糙,表面不够光滑,规格也不一致。或许在城邦时期早期,古希腊人还没掌握成熟的石柱加工技术,或者是因为人力物力等外部原因,他们并没有像古埃及的方尖碑那样利用整块光滑石材加工成巨大的柱子。
至于大理石装饰工艺技术,大理石相比一般岩石更有光泽,质地更精致,具备更出色的艺术品质。因此,古希腊人喜爱大理石,将其作为上等雕刻艺术的材料。
大理石的抗压能力相比普通石材如花岗岩较低,因此希腊人为了美化建筑,创新性地采用了大理石泥灰。最初,古希腊人通过研磨工具将大理石磨成小碎石粉,然后将这些石粉与普通泥灰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最后涂抹在神殿建筑表面,使其呈现出美丽的大理石外观。
奥林匹克宙斯神庙在古典时代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开始设计修建约在公元前年左右,但在公元前年左右由于外部原因停工。直到马其顿帝国时期再次修建,然后在公元前二世纪由于财政问题和频繁的战火再次停工,直到古罗马帝国哈德良大帝时期才完成修建。因此,神庙展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双重工艺工业技术特色。
神庙废墟的核心部分出土了大量红色瓦片和木头残骸,充分表明在初期设计和建造阶段,神庙的屋架部分可能采用了木质框架结构。在第二次修建时,马其顿人将神庙的外侧花岗岩多立克柱改用大理石的科林斯柱式,同时在神庙内部新建砖墙,改变了神庙的平面空间形式。
古希腊人在柱式材料中呈现出由花岗岩向大理石的过渡,更凸显了希腊柱式的装饰功能。与此同时,神庙内部墙体的材料得到更精细的加工,工匠主要采用整体大小相当的光滑平整石砖进行砌筑,显示出马其顿帝国时期的石材加工已经变得成熟和规范。
帝国时期的古希腊神庙建筑延续了城邦时期的建筑法则,严格遵循着三大柱式和建筑材料与工艺,没有出现特别的发展。由于需要统治大帝国,建筑的重心转向了剧场类建筑。在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中,古希腊发展出了独特的希腊剧场,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城邦创造了新的建筑形式,如雅典的狄俄尼索斯剧场(酒神剧场)。这一变革使得剧场的建筑面积大幅扩展,容纳更多观众的同时提升了舞台的表演效果,成为希腊剧场的经典之作。
公元前4世纪左右,希腊剧场开始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古希腊工匠们借助普及的铁器工具,能够将巨大的石块打磨加工,大量生产出长度达到几米、重量为几吨的石条。这表明古希腊人已经熟练掌握了对大型石材进行平整处理的技术。同时,在大型条石下加入大量空心陶器,用以吸收嘈杂的声波能量,减少剧场的混响时间,提升了剧场的观赏体验。
古希腊建筑的发展在对比建筑案例与工艺工业技术的历史时间轴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铁器工具的引入成为推动古希腊建筑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古希腊三大柱式、柱式分割组装工艺、古希腊标准承重砖加工技术、以及大理石泥灰技术等一系列创新在建筑领域迅速涌现,形成了井喷式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人的工艺工业技术不仅源自古埃及文明和东方文明,而且其时间跨度相当广泛。从克里特文明的石制工艺一直延续到城邦时期的铁器工艺,这彰显了古希腊人在工艺工业基础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学习和创新能力。
这一点在一些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如刘健琨的研究探讨了基于方形几何原型的建筑形式生成,刘尚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