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优势 >> 秦汉时期实用陶器的增多和美化
秦汉灯具的形式多样,青铜灯具铸造工艺精巧,设计巧妙,功能合理,被贵族们享用和喜爱,陶制灯具却在平民百姓中十分普及。除实用功能外,陶灯具在随葬明器中做为青铜灯具的替代品广泛流行。《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记载:“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筲八盛,……瓦镜一。”“瓦灯”即陶质灯具。可见陶灯在诸侯王、列侯等大丧礼仪中用于随葬是有明确记载的。
陶制灯具的形制大致分为豆形灯、连枝灯等。豆形灯。豆形灯是最早也最为常见的陶灯式样。大部分的豆形灯具有实用功能。豆形灯的造型较简单,一般为豆形灯盘,圆柱形灯柄,有的带覆盆形灯座。豆形灯一般放置在几案上,因此,形制较小,便于移动。豆形灯在战国时期就已初具形态。《尔雅释灯》:“瓦豆谓之灯。”早期的造型较为矮小,发展到汉代造型逐渐变得细高。西汉中晚期开始比较流行带有托盘的豆形灯,托盘应该是起到承接灯中溢出的灯油或蜡油的作用。西汉后期在灯座、灯柱、灯盘口沿上处刻划几何、动物等纹样,并有施釉等装饰。
连枝灯。连枝灯又被称为多枝灯、百花灯等。连枝灯形体较大,由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大型的连枝灯多放置于地面,这样可以照射较大的范围。连枝灯的造型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青铜连枝灯多用于宫廷重大活动或贵族们的宴饮、乐舞表演、庖厨与祭祀等场合中的照明,生前使用,死后随葬。陶连枝灯则基本是明器。西汉末、王莽时期陶连枝灯在豆形灯的造型上基础演化而来。连枝灯的造型基本由灯座、灯干、灯盘组成,整体造型犹如展开树枝的大树。灯具的每层枝头上皆有照明的豆盘,有的伴有遮挡用的树叶形的灯饰。东汉时期连枝陶灯主要盛行于中原地区,并向周边产生影响。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地的东汉墓中都有出土连枝陶灯的情况。
连枝灯兼具实用与明器的双重功能。连枝灯的造型通常有多层,类似连枝的大树。下层为灯座,会刻划一些人物、飞禽、走兽等形象。中间几层会塑造乘龙羽人等形象。上层多装饰天鸡或雀鸟形状的灯碗,这些形象的出现是对汉代流行神仙题材的具体表现。如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出土的陶十三枝灯气灯具上还装饰有天鸡或雀形等装饰,灯座上常装饰有山恋、树木、乐舞人物、蟾除等。四川地区独有西王母陶灯,反映了墓主生前对西王母的信仰,祈求通过西王母神来引魂升天、得道成仙。
陶灯的装饰方式主要有彩绘、施釉、雕塑等着。烧成后的灯具经常会彩绘图案进行装饰,绘制的纹样一般以几何形纹为主,有三角纹、菱形纹、水波纹、云气纹等,这些纹样相互组合,富于变化。施釉主要指在陶质灯具上施低温的铅釉,主要见于西汉中晚期以后的陕西地区。早期多数是局部施釉,晚期发展成为整器施釉。施铅釉的陶灯是随葬的明器。东汉晚期的连枝灯上多表现山恋、动物、人物等形象,动物有龟、朱雀、兔、鹿、蛙、铃羊、狼、猪、狗、猴、马、熊等,人物有吹排箫、抚琴、骑马、骑羊、骑鹿、舞人等,这些形象往往是通过刻画、浮雕和堆塑等表现技法来呈现的。
秦汉陶器的主体是生活实用器皿。饮食器有鼎、甑、耳杯、勺、卮、钵、碗、盘、豆、盒等。盛储器有盆、罐、盒、壶、瓮、缸、仓、罐等。秦汉时期陶鼎仍然作为祭器的使用。洛阳烧沟汉中、晚期墓中出土的陶鼎的鼎足上盖有墨书“初祭肉”三字,表明其祭祀的用途。秦汉时期流行的鼎的造型多为敞口、圆腹、小平底或圈底,肥矮的三足,。鼎的变异最明显的为鼎足,秦至西汉前期,足面无纹饰;西汉中期则出现两个并列对称的圆眼纹;西汉晚期演进为兽面形。东汉鼎不多见逐渐消失。
陶甑的造型为大口底小的盆形器,在底部留有蒸汽的孔。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陶甑有五孔。贵州清镇12号与广西平乐银山岭号东汉墓出土的陶甑,底部有凸出的空心圆筒,筒顶约及器腹高底之半,上面有隆起的器盖。这种甑的功能类似现在的汽锅,通过将釜中的蒸汽经由空筒注于甑内,形成喷涌的蒸汽流,使食物迅速蒸熟、蒸透。汉代陶盒是用于盛饭。烧沟号西汉中期墓所出的陶盒上盖上墨书“稻黍”二字,可作为用陶盒来盛饭的实证。
卮是汉代常见的饮器,造型接近圆筒形的杯。大部分为漆器。也有陶制的,为了便于持握,卮的容量不大。可分为“斗卮”、“七升卮”、“二升卮”、“小卮”四种,最大的斗卮容量为毫升。多数的陶卮为彩绘陶。
缸、瓮、罐、仓是秦汉时期大型的盛储器。汉代的盛储器容量之大,前所未有。满城一、二号汉墓一些缸、瓮发现食物残渣和动物骨骼,分析可能是实用陶器。如大型方陶缸,器壁厚而坚实在,制造规范,内有酿酒的残渣,而且注明酒种、容积,显然具有实用性。咸阳杨家湾汉墓四号墓3号陪葬坑内出土的储粮方缸,里面还装有谷子、黄米、小麦、养麦、豆、油菜子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满城一、二号汉墓中出土的酒瓮,通高在66—76厘米之间,腹宽在65-55.4厘米之间,瓮上的文字也注明了称容酒量“十五石”、“十一石“、”十石”,应该也是实用器。
陶罐的造型大致为小口、束颈、广肩、鼓腹、圆底或小平底。陶仓在战国时就已出现。西汉初期开始流行以仓、灶为主的模型明器组合,实际上陶仓内往往有储粮实用性的。如:咸阳杨家湾汉墓用具坑出土的陶方仓,圆口、方肩、小底,上有盒状套盖,肩宽40X50厘米,高达76厘米,口径26厘米。此类方仓的容量之大,应该是实用器皿。
秦汉时期的陶壶多为盛酒器,一般陶壶的造型为小口、长颈、鼓腹、圈足。秦至西汉时,壶口为浅盘状,长颈,圆腹,颈腹相交处界限明显,圈足较高呈折曲状。一般配有半球形壶盖。西汉中期,壶口微向外撇,细短颈,腹扁圆,出现筒状的空心假圈足,无盖。东汉壶的造型多呈棱形,圈足较高。广州汉墓出土的陶壶,在器耳与圈足外有小孔用于系绳提携。东汉末,壶颈作粗筒状或稍斜直,圈足升高为近斜直的覆筒。
秦汉时期陶壶中鸭蛋壶、蒜头壶、扁壶的造型特殊。鸭蛋壶是秦国特有的器物,又称茧形壶或卵形壶。鸭蛋壶自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秦汉时期依然是重要的产品。鸭蛋壶的造型为小唇口,短颈,腹呈横向长椭圆状,发展到汉代出现圈足。鸭蛋壶制作方法是壶腹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经拍打涂抹后用陶轮修整。口颈和圈足分别制作再与器身粘接一体。鸭蛋壶器身上往往围绕着器形装饰着缠绕弯曲的螭纹、云气纹、几何纹等彩绘纹样。
鸭蛋壶的造型独特,其造型设计体现了设计观念的功能性考虑。器物的造型符合储水的功能,横长椭圆的器腹便于储水。小口的设计使液体不易洒出并且便于封口。有的壶腹部装饰纵向的凸弦纹或绳纹,纹饰间往往有明显的磨损迹象,这可能是背绳所留的痕迹。有的学者认为实用的茧形壶是可以背负使用的,使用时先用绳系绕壶颈,然后再从腹部两侧向下兜住壶腹,绳纹和凸弦纹则起到增强摩擦的作用,防止系绳的滑落。另外,鸭蛋壶即是容器,又能够在战争中埋入地下,来听声辨别敌方的马蹄声。
蒜头壶的因口部的造型似蒜头状而得名。扁壶的腹部扁平,东汉时期的陶扁壶常在腹壁饰以相连的两段孤纹,下附高圈足。这些陶壶大多是用于盛酒的用器,为防止酒液的溢出要塞住器口,在造型设计时,壶口都处理的较小。
陶盆有折壁型和曲壁型。大数素面无纹,在折壁部分有些附加堆纹。在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内出土的一件窖藏大盆,口径达1米左右,高在60厘米以上,底径大于50厘米。盆口与底均近似椭圆形,口沿微外翻,腹部略向外弧,坯体厚实坚硬,与数节陶圈相套接,可能是用于贮存食物的用器。
秦汉时基,日用类的陶器成型基本釆用手制、模制和轮制。圆器普遍釆用快轮,快轮制法的普及,不仅让器物成型规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