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宜兴窑不仅有紫砂,还有均陶

发布时间:2023/9/27 13:53:15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宜兴窑位于江苏省宜兴丁蜀镇,以生产紫砂陶器而闻名。宜兴窑还烧制仿宋钧的上釉陶器,名宜钧,又名均陶。宋元时期,全国各地窑口的生产相继进入烧制瓷器的历史巅峰时期,宜兴窑却开始发展陶器。宜兴窑的釉陶快速发展,烧制出两大标志性陶器产品:宜兴紫砂和宜兴均陶。

宜兴窑的均陶

宜兴均陶是指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陶器,品种甚多,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居多,此外还有月白色等,其中有一部分与广东“石湾窑”生产的乳浊釉陶产品非常相似。其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胎有紫色和白色两种。又因这类产品和宋代钧窑有某些相似之处,故明、清称之为宜均。

宜兴均陶在明代兴起,流行于明代中期。明末谷泰所著《博物考览》中提到:“近年新烧,皆以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认为:明早中期,宜兴釉陶开始出现乳浊釉新品——即“宜均”,但工艺不够成熟,质量也不是很好。

万历年间,曾两次到宜兴的王樨登在其《荆溪疏》里也提到:“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获值稍高。”。可见宜兴地区的这种带乳浊釉的陶器,在万历时期就到达了较高水平。明代后期生产均陶最成功的是“欧窑”,《饮流斋说瓷》中提到:“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在欧窑的釉色中,灰蓝釉色最足珍贵,这种釉色在灰墨、灰绿之间,“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这是欧窑的基本釉色。

宜兴窑紫砂

紫砂器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陶器,颜色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紫砂器创始于宋代,到明代中期开始盛行。“宜兴紫砂”因宜兴地区生产的一种特殊矿土而成名。紫砂泥是甲泥矿土中精选出的“红泥、绿泥、紫泥”三类矿土的总称。甲泥这种天然矿土从明清以来一直是用来生产“宜均”的主要原料,所以从理论逻辑上分析,“宜兴紫砂”历史起源要晚于“宜均”。

据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等有关文献记载,明正德、嘉靖时期的龚春,是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的、最早的著名民间紫砂艺人。相传龚春在正德时期为宜兴吴仕的家童,随吴仕读书于金沙寺中,寺内有一和尚好制陶器,龚春从和尚学艺,其作品:“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龚春壶名声大噪,与嘉定濮仲谦的刻竹,苏州陆子冈的治玉,姜千里的螺钿器同为明代人所推崇。

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壶,这和当时士大夫阶层盛行的饮茶风尚分不开的。明代的饮茶风尚,不仅讲究茶质、制茶的方法、储存的场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喝茶的环境,当然对茶具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紫砂壶的优点有:泡茶不会失去原味;壶长久用,即使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味;茶味不易变质;耐热性好;传热缓慢,使用不烫手;壶长久使用光泽更好;颜色多变,耐人寻味。

紫砂陶器在清代被宫廷使用,清宫造办处根据皇上旨意,交由地方官员在宜兴窑场按有关要求制作烧成素坯。官员将这些烧好的紫砂器专程送往京城,再由清宫专职技师在紫砂器上画彩装饰,由造办处特别窑炉低温烘烤而成。早期紫砂器基本上是不上釉水的,清早期彩釉紫砂器开始出现。清康熙年间出现珐琅彩紫砂器,雍正年间出现粉彩紫砂器,乾隆年间又出现炉钧釉紫砂器,这些都是归皇家享用。

总结

明代“宜均”釉陶和“紫砂”陶器在新材质、新工艺、新功能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和聪明创造使得中国陶器的根脉得以延续、发展并走向辉煌。中国古老的、卓越的“陶瓷”文化得以完整保护并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5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