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目前,学界对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诸考古学文化遗存性质的辨识比较一致,与西南山地联系密切的考古学文化从早至晚大体有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唐汪式遗存等。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一支跨越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最早由安特生廿世纪二十年代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并命名“齐家期”,并错误认为是早于马家窑文化的遗存。目前所知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西汉水上游、白龙江上游等均有发现齐家文化遗存。经发掘的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武威皇娘娘台、秦安寺咀坪、青海贵南尕马台、互助总寨、乐都柳湾、民和喇家、大通陶家寨等。此外,在甘肃岷县杏林、积石山县新庄坪等地调查采集到有丰富的齐家文化遗存。
齐家文化以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为主,陶器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罐、盆、豆等,多为平底器,圈足或三足器非常少见。器物表面装饰有绳纹、篮纹和彩绘等,彩陶多红彩或紫红彩,素面陶器表多抹光。
学界对齐家文化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著颇为丰富,主要见于谢端琚、胡谦盈、张忠培、水涛等先生的文章。分期上张忠培先生为三期八段,水涛先生为四期六段,二者结论上有差别,但具体遗址的期、段归属仍大同小异,仅对皇娘娘台F8文化属性认识相异,水涛先生认为皇娘娘台F8不属于典型齐家文化范围,未纳入其分期范畴。而张先生则认为其属于齐家文化早期。
结合各典型遗址齐家文化陶器遗存的线图,仔细比对两位先生的分期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张先生所划分的第一期主要包含有瓦家坪K82:5、柳湾M和皇娘娘台F8三类遗存,分别依次代表第一期的三段。限于瓦家坪材料并未公布,我们只能舍弃。后二者属于齐家文化无疑。主要依据有:(1)皇娘娘台F8出有双大耳罐,敞口,折肩,鼓腹,腹饰三角纹,这种形制在明确属于齐家文化的柳湾M中能寻见近似器物。(2)柳湾M所出双耳罐直口,溜肩,深腹外鼓,腹饰竖条状粗绳纹,该器物符合齐家文化同类器演变序列。当然,先生将柳湾M所出灰陶罐与皇娘娘台遗址标本F8:9比对认为前者年代更早,同时,根据M所出篮纹壶割去口领后,器型等同于客省庄H所出瓮,年代接近于后者。此说可取。
不过,皇娘娘台双大耳罐F8:14与柳湾双耳罐M:3所饰竖条状粗绳纹风格完全一样,限于当前没有更多可直接对比的材料,我们暂时将其订为一段,属于齐家文化的最早阶段。
综合考虑水涛先生分期依据。最终我们可将齐家文化分为四期七段。
目前学界对齐家文化的来源有着多种认识,有:(一)是马厂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二)是半山、马厂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并吸收了邻近客省庄文化的因素;(三)在马厂文化时期业已分化为东西两区,东区发展为齐家文化,也认可受客省庄文化影响较大;(四)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五)与宁夏固原海家湾与上齐家等地遗存有渊源关系。水涛先生认为上述争论可归结为齐家文化是来源于甘肃中西部的马家窑文化系统或是来源于甘肃东部龙山时代遗存?并依据现有材料得出“齐家文化主要来源于甘肃东部和中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常山下层文化(或称菜园文化),同时,在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吸收了东面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和西面的马厂类型遗存的诸多因素,因而形成了东、西部地区齐家文化遗存的一些不同特点”。这种认识与前面第四种对齐家文化来源的观点无异,但更加强调了东、西区齐家文化分别受客省庄文化、马厂文化影响较大。可取。多组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约距今-年之间。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是一支分布于甘肃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最早是安特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发掘了8座墓葬,出土一批马鞍口陶罐,后安氏将其划归甘肃远古文化第五期——寺洼期。年夏鼐先生复查寺洼山,发掘了6座墓葬,于后正式命名“寺洼文化”。其范围北到兰州、会宁、庆阳一线,东抵子午岭西侧山脚下,南入白龙江流域,西达洮河中上游地区。重要的遗址有临洮寺洼山、平凉安国镇、庄浪徐家碾、西和栏桥、合水九站等。
寺洼文化陶器特征明显,独具风格。以马鞍口双耳罐为代表,并伴出鼎形三足器、袋足鬲、腹耳罐、豆等。陶质多夹砂红褐陶或灰褐陶,泥条盘筑,部分有经轮修,陶胎粗糙。器表多素面,部分有拍印绳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等。
针对寺洼文化的研究论述可见于胡谦盈、水涛、宋江宁、周赟等诸位学者。综合几位学者意见,结合陶器演变序列,可见水涛、宋江宁两位分期更为合理,即早期以寺洼山遗存为代表,晚期以九站、徐家碾、任家坪遗存为代表。宋文认为寺洼文化起源于洮河中下游的的齐家文化,其后从洮河中下游和渭河上游向泾河、白龙江、西汉水上游发展,即从西向东发展,渐趋疏远于辛店文化,而与先周、西周文化日趋紧密。宝鸡竹园沟西周贵族墓地具有极强的寺洼文化色彩可佐证自西向东发展态势。多组碳十四数据说明寺洼文化的生长期约距今-年。
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一支分布于甘肃中部的黄河沿岸、青海东部的湟水下游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最早是年安特生在临洮辛店村发现并置于其“六期说”的第四期。目前已经在甘肃渭河上游、兰州、康乐、青海大通、互助这个区域内发现大量属于辛店文化的遗址。重要的有永靖姬家川、张家咀、莲花台、青海民和山家头、核桃庄、乐都柳湾等。
辛店文化陶器以彩陶双耳罐、袋足鬲、腹耳壶和单耳杯等为组合。彩绘双勾纹饰(羊角纹)是其重要的标志。
严文明先生将辛店文化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唐汪组,以饰黑彩旋涡纹的双大耳罐为典型器物;第二组为张家嘴组,以复线双勾纹的双大耳罐为代表;第三组为四时定组,以凹底鼓腹的双耳罐为代表;第四组为辛店组,以饰单线黑彩的双勾纹、连续回纹的腹耳壶为代表。南玉泉先生依莲花台、核桃庄等遗址材料分为七期十段,许永杰先生分为六期,水涛先生分为三期七段。除严文明先生外,后几位学者虽所分期段有别,但基本以山家头期——姬家川期——张家咀期的早晚序列。根据新出《民和核桃庄》报告,可知这种分期结论是可信的,且水涛先生的三期七段说体现出了各期文化面貌的差异和递演关系。辛店文化的绝对年代约-年。
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最早被安特生在青海湟中卡窑村首先发现,并被纳入“寺洼期”。年夏鼐先生最早明确指出“卡窑文化,严格言之,不能算是寺洼文化”。目前普查已发现的余处遗址,可知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北抵祁连山南麓、大通河流域,东以甘肃永靖、临夏为界,南入同仁、同德一线,西触青海湖以西地区。经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循化阿哈特拉山、苏呼撒、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化隆半主洼、上半主洼、下半主洼、贵德山坪台、湟源大华中庄、莫布拉、大通黄家寨、上孙家寨、刚察墓地等。
卡约文化陶器全为手制,多为夹砂红陶或夹砂灰陶,羼和料主要有砂粒、陶末和云母片等,鲜见泥质陶。高颈双大耳罐、短颈双耳罐和侈口粗绳纹罐等是卡约文化基本组合的陶器群。部分陶器口、颈部内外壁施红彩一周,似一条红彩带。黄河流域的卡约文化彩陶明显多于湟水流域。
关于卡约文化的分期及其类型划分,目前学界并未有统一的认识,对阿哈特拉遗址晚期出土的黑彩旋涡纹双耳罐的文化属性认识也存在分歧。张文立先生对以往研究结论有做详细评述,这里不再赘述。结合各个遗址出土陶器形制演变关系,比较诸家分期观点,可知水涛先生的三期六段说和张文立先生的四期七段说的陶器排比较为合理,符合卡约文化陶器整体形态从矮胖向瘦高发展的趋势。卡约文化地域间的差异值得重视,譬如湟中地区多大敞口、小圈足底的四耳罐。湟源大华中庄双耳罐略微瘦高,但大双耳呈圆润弧线与腹部相接。阿哈特拉遗址大部分陶器器表都装饰黑彩,较之其他地方也有不同。基本代表了卡约文化不同地方类型。从公布的几组碳十四测年数据可知卡约文化大约距今-年。
唐汪式遗存
唐汪式遗存最早是黄河水库考古队,年春在甘肃东乡自治县唐汪川山神征集到19件陶器。据此,安志敏先生提出了“唐汪式陶器”和“唐汪文化”的命名,并认为与辛店文化乙组陶器(即张家咀遗址所出陶器)是比较接近的。随着上孙家寨、苏呼撒、阿哈特拉等墓地不断发现此类陶器,学界对其文化属性的认识渐趋复杂起来,安志敏先生根据唐汪式陶器与张家咀类型共存、且文化面貌相似,认为可将二者合并,称为唐汪文化。谢端琚先生认为唐汪式陶器从不单独存在一个文化层,且多与张家咀类型共存,是为张家咀类型的一个文化因素,属于辛店文化。青海省考古同仁则将上孙家寨墓地单划为“上孙类型”,属于辛店文化范畴,从水涛先生对辛店文化的分期来看,他也是赞同此观点的。
许新国先生撰文指出上孙家寨墓地可分七期,第一至四期是卡约文化期,第五、六期可称为“唐汪文化期”,第七期属于辛店文化张家咀期。俞伟超先生根据上孙家寨和阿哈特拉墓地的分期指出唐汪式陶器是继承卡约文化发展而来的,属于卡约文化系统。但他同时也指出“不排斥由于其它文化的影响才发生这种变化”。许永杰先生依据苏呼撒、阿哈特拉、唐汪川、上孙家等遗址将唐汪式陶器分为三期五段,与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的年代大体一致,认为其是独立存在的一支文化,虽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却没有超出河湟区,且是最为活跃的一支,与周邻遗存之间联系异常紧密。由此可见学界对唐汪式遗存性质判定至少存在三种观点:一、唐汪式遗存是单独存在的;二、唐汪式遗存属于辛店文化;三、唐汪式遗存属于卡约文化系统。
唐汪式遗存陶器都是夹砂红陶,羼和陶末和砂粒,有双耳盆、单耳杯、双大耳罐、双耳罐、四耳罐、小口罐、豆、鬲等。纹饰多黑彩绘,有涂紫色陶衣,花纹有旋涡纹、变形S纹、平行斜线纹和N形纹等,旋涡纹为彩饰主体,多饰在腹部两条平行线的中间。与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相比较,可知双大耳罐、小口罐和豆等器类是唐汪式遗存的典型器类,紫衣黑彩的旋涡纹是其典型纹饰特征。目前考古发现、发表的唐汪式遗存并不多,对其整体把握还有一定难度。基于现有材料,本文认为许永杰先生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这类遗存意义非凡,即视唐汪式遗存是一支独立存在的文化遗存更为合理,有利于对这类遗存的深入探讨。通过许文观点我们可以推测,唐汪式遗存的年代大体距今-年。
关于唐汪式遗存的来源和流变,张文立先生认为来源成分复杂,主体可能是来自马厂系统的四坝文化,同时也吸收了来自齐家文化的因素。而流变还不能说清楚,但认为新疆苏巴什、焉不拉克墓地的部分陶器可能与唐汪式遗存有联系。同时,其还有一个去向,即与川西北石棺葬遗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