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源县城西50公里处,有一个白金堡屯。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白金宝遗址。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堆的土陶残片,土陶的残片为泥质夹砂陶片,看起来质地粗糙,工艺简单。可考古学家却如获珍宝,小心地收集起来,并要拿回去仔细复原。这些粗糙的陶残片,能拼出什么样的宝贝呢?它真的重要吗?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白金宝遗址大有来头,属于西周时代的遗址,是距今在--年左右的时间。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堆积最厚,时间最早,出土各类器物群文化特征最鲜明的文化遗存。在这片先人生活过的土地里,考古人员先后出土了鬲、罐、钵、壶、盆,等陶器余件。这其中,就有咱们开篇提到的那些土陶碎片。专家将那些碎陶片带回实验室,首先开始了清洗,接着就是把残片拼在一起,缺少陶片,无法拼接的地方,专家就要根据拼成的器形,进行再造式的修复。这些陶片最后被拼出了什么呢?小编给您揭秘,拼出的器物的学名叫绳纹陶鬲,口径为26.3厘米,通高28.2厘米。它有个方唇敞口,直腹壁,上身如同一个水桶。但这个水桶下面,还有三个中空的裆袋形足,裆袋形足的底端,是真正用来支撑的三个足尖。别看这件陶器样式简陋,人家可通体印满了粗绳纹,在器物的底下,还贴附了堆纹。这件绳纹陶鬲之所以珍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它的外型极具科学性。陶鬲本来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烹饪器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陶鬲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古人的智慧。陶鬲为三足,这就意味着,不管你把它放到什么样的地方上,它是绝对的稳定结构。而且,陶鬲的三个口袋样子的裆形足,不仅可以装更多的食物,重要的是,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加受热面积。我们今天烹饪强调锁住营养,古人在陶鬲的使用上,则最大程度地做到了锁住热量。第二个方面,陶鬲是我国古代烹饪器具的一个重要代表。在没有广泛使用炉灶的时代,不管在什么地方,古人把陶鬲一支,下面烧起木材,就可以做饭了。在陶鬲上增加一层,就成了用来蒸米饭的陶甑,就是今天说的蒸锅。后来,因为陶器的不结实,也因为青铜器技术的成熟,人们把陶鬲变成了青铜鬲,但其基本造型和功能仍然未变。再后来,人们发现陶鬲不适合煮粥,煮粥时米容易沉到陶鬲的裆袋形足里,进而产生焦糊。鬲的裆袋形足便逐步被取消变细,这就产生了鼎。再经过一段时期,人们又把三个细足缩短,再缩短,就有了釜和平底的锅。从考古专家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来分析,鬲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之后,而最终消失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4至5世纪之间。可以这么说,鬲是位烹饪器具的老寿星,它曾亲眼见证了中华古文明整整一半的漫长岁月,想一想,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