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卓越匠心刻万千世界

发布时间:2025/6/15 12:41:18   

本文转自:德州日报

  

□文/图本报记者唐晓颖杨戈姜伟   提到龙山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黑陶。世界权威性、学术性综合百科全书《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年前世界上最精美的制作,当属中国的黑陶——蛋壳陶,其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叩之如磬、掂之若无”。   4月21日,省工艺美术大师、蛋壳陶传承人王宪利烧制的蛋壳陶树叶瓶出窑,只见高24厘米、直径11厘米的陶体上,图案镂空雕刻,最薄的口沿处0.3毫米,像鸡蛋皮一样薄,重量仅为50克。“蛋壳陶被誉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黑陶雕刻技艺最精致之作,代表了中国制陶的最高水平。”王宪利介绍。精益求精育不凡品质复刻失传千年蛋壳陶   年出生的王宪利,16岁时师从陶艺大师寇维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王宪利牢记师傅教诲,4年时间快速从学徒成长为设计员,精益求精成了他的追求。为此,他用口尝的方法分辨胶泥好坏,手工揉泥保证陶泥质感,烧窑时蹲守窑边时刻观察陶器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由王宪利设计创作的首批德州黑陶得到了工艺美术专家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你看它时,它在与你交流,是心与心的感悟。”   初获成功的王宪利没有止步,他想恢复失传千年的蛋壳陶制作工艺。没有资料可参考,他就扎到博物馆反复研究出土文物,一件一件比对。泥土选择、工具创制、工艺试验,一点一点摸索。   复刻蛋壳陶,要经过手工淘洗、拉坯、塑形、压光、印花、雕刻等数十道工艺,并采用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拉坯极为关键,两手要稳,不能有丝毫晃动,陶车上下摆动幅度大于3毫米很难做成薄胎。为实现陶壁从1毫米到0.5毫米的跨越,王宪利吃住在车间,用尽3吨陶泥、历时9个月反复制作,终于取得进展——他将一块鸭蛋大的陶泥拉到30厘米高,陶壁厚0.3毫米。在蛋壳般易碎的陶壁上雕刻镂空花纹,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要对陶的干湿度拿捏精准。尝试过30余种方法后,王宪利想到用宽口陶罩在蛋壳陶外晾陶。年,他的第一件作品蛋壳陶套杯达到了出土蛋壳陶的薄度。   近年来,王宪利通过研究,使蛋壳陶的高度由原来的20多厘米提高到现在的1.8米,黑陶通体薄度可达0.5毫米,口沿处达0.1毫米。他的作品多次斩获业内大奖,并被龙山文化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首创开片陶填补空白   匠者,始于心才能见于器。“传承黑陶制作工艺是对先人的敬仰,守正的同时需要推陈出新,以吾辈之努力让黑陶兼具古代神韵和时代风采。”王宪利如是说。   怀着对黑陶的热爱,王宪利踏上了创新求索之路。他拜访名家大师,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被宋代官窑开片瓷器的含蓄美所吸引。“开片是器物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纹理,陶瓷业有着无釉不开陶的说法,胎体和釉面因烧制中膨胀系数不同会产生开片,而黑陶只有胎体,突破无釉开片技术成为那时我创新的方向。”他回忆说。   两年多反复试验、屡次改进技艺,无釉开片没有丝毫进展。王宪利自建小窑,利用窑变工艺使陶体表面开裂,并控制其开裂的程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年,王宪利首创的无釉开片问世,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随后,他又历经上百次试验,于年研制出无釉开片黑陶。在同年举行的中国首届黑陶精品展中,他的无釉开片黑陶净水瓶获金奖,年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年鉴》。艺无止境窑变彩云陶创新创意相伴而行   在王宪利的工作室,彩云陶被摆在突出位置。它色彩淡雅、层次鲜明,画面中隐约可见小桥流水、袅袅炊烟,一派生机盎然。“我从日出日落时云的变化中找到灵感,萌生了把美丽的瞬间保存下来的想法。”王宪利坦言。   陶土中金属元素在窑中受热不均陶器颜色会产生变化,王宪利改进烧窑方法,以低温窑变工艺烧制成功彩云陶,展现出多彩的魅力。他介绍,彩云陶的艺术价值在于每件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少则4次、多则十几次的烧制,且每次烧制温度、放置窑位都不同,彩云陶没有一个是重样的。他的作品彩云陶《画缸》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窑变玛瑙陶、紫檀陶、古铜陶……王宪利创新创意不断涌现,一系列作品陆续问世。获评山东十大最具创新力艺术大师、德州工匠、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斩获巴黎国际科技发明博览会银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创作的手拉坯蛋壳陶和彩云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黑陶43年的王宪利对自己的事业心怀感恩:“黑陶质朴至纯,每次创作都是在接受精神的洗礼。艺无止境,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我能做的就是秉持赤子之心继续创作,将德州黑陶带入国际视野。”①彩云陶《大肚能容》②蛋壳陶《百花齐放》③玛瑙陶《五彩晶石》④蛋壳陶《梅瓶》⑤创作中的王宪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9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