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发展 >> 约会河北省博物院,看燕国陶器中自强不息的
提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很多人都会把记忆停留在荆轲刺秦王和同诸国纵横的典故中。这个拥有八百多年建国史的国家,史籍中只留存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百多年里的相关记载,燕国给后人也带来一丝神秘感。不久前的我参观了河北省博物院的《燕国故事》展,该展分为燕国故都-燕下都、礼乐之邦、金戈铁马、铁器时代、王者余晖5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战国时期燕国慷慨悲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燕国青铜戈燕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作为周王朝北部的屏障,统辖河北辽南地区。燕国的地形占据我国北部和东北部与众多内陆诸侯国交往甚少,这也是燕国记录较少的原因。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的侵犯使得燕国在早期发展比较落后,经过几代燕王的励精图治终于传世八代之后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崭露头角,战国时期在苏秦、乐毅、邹衍的辅佐下的燕国成为七雄之一。
陶制礼器陶鑑整个展厅内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燕国的制陶工艺。河北易县燕下都武阳台出土的燕国特色的瓦当是我之前有见闻的,但如此规模之大、工艺精湛的陶制品礼器是我第一次领略。燕国秉承周礼,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礼器制度就是最好的体现。这些陶制礼器大多是出土于燕下都贵族墓九女台16号墓中,反映了燕国的礼制。
陶制礼器方壶陶制编钟看到器形如此硕大壮观的陶制礼器有些激动,这些陶制礼器作为陪葬品都是成组出土的,这些本该是青铜铸造的礼器,为何要用陶器来代替呢?这或许也和燕国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有关,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燕国将资源有效利用,青铜多用来铸造兵器,因而才出现大量陶质礼器。陶制礼器造型规整,手法纯熟,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满施朱绘,多已脱落。这类陶器多见于燕国贵族墓中,成为战国时期燕国陶器的重要代表。
饕餮纹和山云纹瓦当山云纹筒瓦燕下都城址是战国时期著名大型诸侯国都城,考古出土的巨制建材陶器板瓦和筒瓦、瓦当为我们还原出伫立高台上的一座座燕国宫殿。这些瓦当中以半瓦当饕餮纹为主要题材,饕餮纹的雕刻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此外还有山形、山云、几何、树木、鸟兽纹等。饕餮纹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一直传承到殷商时期成为青铜器的主流纹饰,燕国的饕餮纹瓦当则是饕餮纹传承几千年后的最后一次繁华,饕餮纹也象征燕国的雄心壮志。燕国的制陶技艺也是秦统一后的“秦砖汉瓦”文化的一部分。燕国陶器中自强不息的礼乐风貌,对此你有什么见解感想,欢迎下方留言和文博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