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发展 >> 中国古代文化,原始瓷器,两汉瓷器
本文乃作者小衫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两汉时期,与南方地区广泛烧造的原始瓷器相并行,在北方地区则大量发现施低温铅釉的釉陶器。根据考古发现,两汉时北方地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釉陶:第一类是翠绿色的釉陶器。这类器物均用作墓葬中的随葬品,风气较先,主要发现于汉代政治中心的洛阳、长安一带。主要器物多是日用器中的壶、尊、奁等,以及各种陶建筑名器,如楼、仓、井、圈、灶等和各种家畜等,还有一些不同形态的人物俑,属于死者“享用”的各种杂器和驱使的奴仆。
翠绿色的釉陶器我认为此外还有博山炉,各种不同形态的灯等。许多器物上都有浮雕的纹饰,如狩猎纹,四神和耕战等,十分丰富,与当时十分流行的画像砖、画像石一样,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题材。
小编认为,这种翠绿色亮釉的配合技术有可能是当时方士从别处传来,或在炼丹中发明,在先只是在帝王宫廷中使用,到东汉才普遍使用于民间。总之,这类器物造型丰富,装饰华美,表现了汉代政治经济中心地区较高的制作水平和文化含量。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东汉绿釉尊,出土于陕西咸阳窦店5号墓,高23.5厘米。泥质红陶,三足奁形,带博山形盖,通体施翠绿色釉,腹部浮雕四神像和铺首衔环纹饰。
泥质红陶然而第二类是栗黄色亮釉陶器,主要发现在比第一类发现地区更北的广大地区,产生的时代约在西汉末期,一-直延续到三国或更晚的时期。在器类上大体与第一类相同,也有一些俑类,在造型风格上一切从实用出发,可是十分美观。这类器物的特征是釉色深黄或明黄,十分光亮。装饰上比第一种简单,极少有带贴塑装饰的,但有一些加绿色釉彩装饰的。这类器物与第一类一样,也都是用于殉葬的。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一座曹魏时期的墓中出土了一批黄釉器物,其中有一只灶,长16厘米。红褐色胎。长方形,上有一灶眼,埋一釜,釜上置甑,前侧做出火墙、灶门,后侧做出烟道。灶面模印出瓶、火钎等庖厨用具。通体施深黄色釉,釉层很薄,有大面积剥釉。以上这两种釉陶的作法,给后来唐三彩铅釉陶器的作法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
黄釉器物从总体情况看。秦到东汉中期在全国范围内陶、瓷器的生产处于稳步发展的状况,为东汉晚期成熟的瓷器的创制准备了条件。到这个时期为止,文献上尚无任何有关瓷器的记载。东汉许慎编的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并没有瓷字。这说明东汉的实际生活中没有这个字,瓷器在当时也还没有成为一个固定的物品种类。但有些学者认为,年至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初年软侯利苍及其家族的三座墓中出的一大批木简和竹板上,都发现了用墨笔隶书。
小编发现墨笔隶书还有如“酱一资”、“盐一资”、“鱼鲩一资”等,又由于发掘报告中认为被称为“资”的器物使用的原料是“似属高岭土”之类,因而认为这些“资”字就是瓷字。然而湖南的学者认为,“资”只是-种容器名,与“牛苦羹一鼎”、“牛脯一笥”中的鼎和笥字的意义相同,实际上被指为“资”的器物是一种印纹硬陶罐或壶,有些肩部有一层薄釉。
鼎然而由于胎质较粗,与原始瓷器相比也还逊色,因此不应是瓷字的同义词。但无论如何,这种情况仍然表明了当时人们对瓷器认识的不确定性。成熟瓷器的出现东汉晚期成熟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制瓷工匠们在烧制原始瓷器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制作工艺水平的必然结果。将成熟瓷器出现的时间确定于东汉晚期,是以考古资料和对考古资料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测试所得出的科学数据为依据的。
东汉著名瓷器然而在70年代以来,在浙江上虞、宁波、永嘉、余姚和江苏宜兴等地发现了不少东汉时期的瓷器窑址,其中在上虞发现的时代属于东汉晚期的小仙坛、帐子山和石浦等窑址出土的青瓷器质量较高。其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坚硬,胎釉结合牢固,釉呈淡青色,釉层均匀,釉面光润,淡雅清澈。
我认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小仙坛窑址出土的一种斜方格纹叠的残片作了化学分析和物理测试,其主要结果是这样的:胎中氧化铁(Fe2O3)和氧化钛(TiO2)的含量较低,分别为1.64%和0.97%;烧成温度为士20C,胎已烧结,吸水率0.28%,显气孔率为0.62%。
斜方格纹叠的残片对其他瓷片的分析测试也表明,小仙坛窑址东汉晚期地层中出土瓷片的总体面貌为: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在C~C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着增厚,而且有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釉料中含氧化钙15%以上,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釉层透明,表面有光泽,釉面淡雅清澈,犹如一池清水。
参考资料《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