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日本的粗陶情结浅谈日本的陶瓷

发布时间:2025/2/18 16:07:43   

日本的陶瓷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年的绳纹时代就已经开始烧制陶瓷器具,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一万四千多年的历史。

因为日本长期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日本陶瓷技术的发展史上,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公元6世纪的飞鸟时代起(当时中国是隋代),日本遣隋使便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本土的陶瓷工艺亦吸收了不少中国陶瓷工艺的特点,继而发展出了自身独有的陶瓷文化和特色。

一、日本古代的陶瓷发展史

日本的陶瓷发展有很长的历史,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日本历史上亦被称为绳纹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陶器上均有绳纹图案而得名),日本就开始有烧制陶瓷器具的历史记录,然而这个时代的陶瓷工艺还相当原始落后,不但还未出现专门用来烧制陶瓷器具的窑,而且陶瓷还大多以手工制作,缺乏相应的工具和技艺。

这时的陶瓷大多透过露天的柴火烧制而成,温度和干燥条件仍然比较粗糙。

紧接着绳纹时代的弥生、古坟时代,日本的陶瓷工艺又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相比绳纹时代,弥生时代的陶瓷色彩进一步地发展,从黑沉沉的陶瓷过渡到以红、褐二色为主的陶瓷风格,反映出古代日本人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转向。

时间发展到三世纪的古坟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开始大规模地显现,由于有不少中国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到日本,所以中国文化亦传入到日本本土。

不论是汉字、佛教、儒家典籍,还是陶瓷工艺等技术,中国文化都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日本的陶瓷器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尤其在引入中国的先进烧制技术后,日本陶瓷产量大幅度地提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陶瓷艺术都得到巨大的促进和发展。

公元6世纪,日本飞鸟时代开始推动大化改新,主张学习周边的先进国家,于是日本组织了大规模的留学团队,来到中国学习。

随着交流的日益加深,日本逐渐开始模仿中国的陶瓷风格,奈良时代日本最为著名的陶瓷作品为奈良三彩,这是有意识地模仿中国唐代的唐三彩陶瓷,色调上亦比较接近中国的陶瓷器具,这种风格奠定了时代的审美基础。

二、近现代陶瓷风格的转折和走向

年,征夷大将军源赖朝开创日本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

平安时代的陶瓷工艺一度陷入长久的停滞阶段,直至镰仓时代日本再一次从中国(当时是宋代)引入先进的陶瓷技术,使陶瓷工艺迎来复兴,后来日本的陶瓷技术就在这个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室町时代、战国时代以及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加大了对中国陶瓷制品的引进,这个时代日本一直以仿制中国的陶瓷制品风格为主要目标,日本国内的陶瓷工艺一直在稳步发展。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努力,20世纪的日本逐渐发展成著名的陶瓷中心。

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势头迅速,日本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设置窑场,鼎盛时期的窑场数目甚至达到了二千之多。

而后来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日本幕府政权灭亡,天皇重新掌权,日本一改过去闭关锁国的政策,国门的开放亦开始慢慢将日本本土的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同时日本大量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及聘请外国专门人才,机械技术的提升促进了日本生产陶瓷制品的效率和质量,日本陶瓷市场走向国际化和大众化,海外出口以及本国需求急速发展。

三、日本陶瓷制品的特色和时代变迁

远古时代的日本,陶瓷制作技术仍然比较粗疏和落后,那时人们本能地使用木材燃烧陶瓷,温度仍然比较低,因此制作出来的各种制品相对而言显得十分朴素,色彩方面由于还没形成独有的审美倾向,陶瓷制品的外观都呈现为黑色,形态亦相当单一。

四世纪以后由于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加深,日本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开始出现土师器和埴轮,颜色多为淡雅的褐色,纹理比较简洁,早期用于贵族阶级的丧葬祭祀,形态方面栩栩如生,以多种多样的动物纹理或图案来点缀陶瓷器具。

后来日本还从中国引进了还原焰的烧制方式,烧制陶器的温度大幅度地提升,本土的工艺技术进步巨大。

奈良和平安时代的陶瓷特色主要表现为釉陶,釉陶的制作技术也是学习中国得来的,相比过去单一色调的陶瓷器具,釉陶能制作出色彩缤纷的陶瓷作品,色彩发展更进一步地成为了这个时代日本陶瓷的审美取向。

由于烧制技术的进步,日本各地都同时出现烧制陶瓷的场所,陶瓷工艺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模仿中国陶瓷的同时,日本陶瓷亦慢慢发展出本土的特点来,以奈良时代的代表陶器——奈良三彩为例,日本在仿制唐三彩时加入了独特的理解,奈良三彩尝试用双面施釉的方式来烧制,以区别唐三彩内部不施釉的特点,但是从制作技巧的熟练和精细程度而言,日本陶瓷相比于中国陶瓷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镰仓时代开始,日本陶瓷的审美标准又再次出现了变化,从过去以颜色鲜艳多彩为主,逐渐过渡到简朴的灰色调,而代之以图案、花纹、镶嵌等装饰手段的变化。

当时由于中国流行青花瓷,因此日本本土亦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进而参考并吸收青花瓷的审美特色和制作技巧,日本陶瓷模仿青花瓷的特点,以划花、印花、模压等多种技巧来制作类似青花瓷图案和纹理的陶瓷制品。

室町时代可说是日本陶瓷发展的飞跃时期,日本开始同时学习中国和西方的陶瓷制作技术,从中国引进的茶叶罐和从西方引入的天目釉茶碗一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陶艺风尚,与此同时,日本本土亦积极广泛地修建陶窑,著名的六大古窑(丹波窑、越前窑、濑户窑、信乐窑、备前窑、常滑窑)就出现这个时代。

濑户地区所出产的陶瓷器具,一直是近代日本主流的陶瓷风格,但由于该地区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濑户地区的陶窑和陶器亦逐渐走向衰落,尽管如此其陶瓷风格却流传到日本各地,并继续迅速地发展。

四、总结

日本的陶瓷制作经历了长久的变迁和发展,期间迎来过鼎盛,亦面临过停滞倒退,但由于日本本土持续不断地向周边先进国家(主要是中国,朝鲜地区亦对日本有相当影响)学习陶艺技术,因此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极具生命力,纵使跨越万年,仍然能够一直发展并传承下来,不停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

日本的陶瓷发展势头之所以会越来越强劲,有多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造就,一方面由于日本本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充分地吸收并学习中国,甚至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创作意念。

另一方面因为日本陶瓷制作的匠心独运,试图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身别树一帜的创新特色和精益求精、不断改良的态度。

加之日本善于利用一切优势资源,来为本土的陶瓷工艺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例如公元四世纪,在中国人民逃避本土战乱时大量吸纳中国移民,借此来引进中国的手工艺技术以及人才团队,后来又陆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等来华学习。

而当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地区时,日本有意识地宽待朝鲜战俘,使其中精通陶瓷制作技术的朝鲜人能够移民日本,并教导当地人民相关知识。

所以日本陶瓷的成功并未偶然,有赖多年来的学习和培养,善于模仿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并能提出适时的改进方式,时至今天,日本的陶瓷制品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并且积攒了相当程度的知名度和口碑,尽管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中,这门传统技艺在未来有可能会面临衰落,甚至消失,但这种工艺技术所隐含的传统精神,以及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扬的光辉,却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1]吴春桂.日本陶瓷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与特点[J].《陶瓷研究》,

[2]张艺凡.日本陶瓷发展与对唐风的理解与吸收[J].《青春岁月》,

[3]高良王子怡.唐风东渐——日本平安时代的陶瓷茶器文化[J].《陶瓷科学与艺术》,

[4]关涛王玉新.日本陶瓷史[M].《辽宁画报出版社》,

[5]毕翼飞.中日陶瓷食器文化比较研究[J].《景德镇陶瓷学院》,

[6]侯弘.试论日本陶瓷的发展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9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