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游土与火的艺术展厅,打通瓷器盲的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2022/8/17 18:42:23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http://m.39.net/pf/a_5231258.html

瓷器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平常不怎么接触瓷器(贵),但我对瓷器及其文化也是知晓一二的,比如:“我知道瓷器的英文名字也叫china;我们经常喊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我还知道搞瓷器收藏的人都很有钱……”好了,可以住嘴了!

唐代青瓷-人首飞兽

可以下诊断证明了:以上种种临床迹象表明,已患瓷器盲!

作为新时代的一个积极上进的好青年,说我是一个“XX盲”我是完全拒绝的,我顶多就是有点近视,绝不至于成“盲”!当然我也听闻在湖北省博物馆3楼有一个“土与火的艺术展厅”专治各种瓷器盲,于是我带着“诊断证明”,怀着各种不服气,走进了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3楼

进了省博物馆我乘电梯直奔三楼,很快我便找到了“土与火的艺术展厅”,进了展厅光线突然变暗,然而在那么暗的光线下,看到那整墙密密麻麻充满艺术细胞的团团罐罐,亮瞎了我的双眼。

展厅内进门处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瓷器,我快速地把展厅走了一遍,整个展厅摆放了从西周时期至清朝时期的瓷器展品,大概的看了一遍这些瓷器后,我发现由于所处时期以及工艺的不同,这人们对瓷器的称呼也有很多种,如:“原始瓷器”、“青瓷”、“白瓷”、“青白瓷”等

西周时期-原始瓷豆

这个展品就是西周时期的瓷器,名字叫“原始瓷豆”,这个豆可不是我们平常吃的豆,它同“尊”、“罐”、“壶”类似,是古代的生活用具,豆在古代多被用作食器。我们从展品的外表能看出来,烧制的工艺还比较粗糙,不像我们印象中的瓷器光滑光滑的,甚至都有点像古老的陶器。由于在商周时期整个瓷器的工艺不够成熟,所以烧制的瓷器都是很粗糙的,最后人们就把这个时期的瓷器其定义为原始瓷器。由于原始青瓷上的釉(yòu)料含有氧化铁导致其颜色都呈青色,因此人们也叫这原始瓷器叫“原始青瓷”。

上文有说到陶器,那么陶器和瓷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瓷器是在制陶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面说到的原始瓷器其实就是陶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陶器和瓷器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原材料”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的原料是陶土,它是自然界中比较最常见的一种黏土,而瓷器的原材料是瓷土,比如:经常听到的高岭土就是瓷土中最洁白、最纯净的品种;陶器在烧制过程中最低的温度在℃左右,最高在℃左右;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至少要在℃以上。这原材料和烧制温度的不同是区分陶器和瓷器最重要的条件。

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直线纹罐

原始青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历经了-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青瓷五联罐

这个展品就是东汉的“青瓷五联罐”,我们看着这造型和装饰虽然与原始青瓷差不多,但实际上它在制造工艺方面已比之前更加的成熟,此时期的青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瓷化程度较高(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降低)。东汉青瓷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青瓷,这之前都被叫着原始青瓷。

到了魏晋时期,青瓷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了,出现了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此时期的瓷器大都比较小巧,并且出现点彩装饰手法,开创了后代瓷器釉下彩装饰的先河,也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这点彩是瓷器装饰的手法之一,是指用含铁较多的褐釉,整齐地排列或随意点有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烧制后,青釉上出现褐色。

晋-青瓷点彩碗

除此之外此时期的青瓷加工更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已经显示了此时期制瓷技术的高水平。

西晋-青瓷佛像堆贴盘口壶

到了南朝时瓷器较为修长,同时受佛教的影响,外形上出现了莲花形的瓷器,比如下图就是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到了较高水平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新兴的东西,这不北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白瓷,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

南朝-青瓷莲花尊

话说这半路杀出个白瓷,这分明是不服青瓷的一统天下啊,果不其然到了唐代这白瓷的发展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出现“南青北白”的格局。

南青北白主要是指:南方地区主要以烧制青瓷为主,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被称为“诸窑之冠”,越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唐青瓷-“十二辰蛇佣”和“十二辰鼠佣

北方地区主要以烧制白瓷为主,以河北邢窑为代表。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它生产的白瓷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单一格调局面,而且为后世的彩瓷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唐-四系白瓷罐

宋代是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不论是规模、技术还是产品达到的水平都达到了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此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查看一下这宋代这五大名窑的相关资料,看看他们的传世品都有哪些。

宋-青白瓷-莲瓣纹温碗

宋朝的瓷器除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外,还出现了青白瓷。造型也更加丰富了,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等;装饰方法也多样化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总之宋朝的瓷器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青白瓷-斗笠碗

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元代以前中国的瓷器是单色釉时代,元代的青花瓷采用釉下彩绘装饰技法打破了单色釉这单一格局。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前文一直在提到釉(yòu),这里又出现了单色釉、釉下彩、青花等等,这都是什么鬼?

元-青花龙纹梅瓶

釉: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瓷器的衣服,它是各种矿物原料按照某些比例混合后覆盖在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薄层。既然是衣服,有的衣服比较素,而有的衣服则绚丽多彩,决定这些衣服颜色的就是就是这些矿物质的组合方案以及烧制过程的温度控制。单色釉: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原料中加入某种金属元素,这种金属元素含量的不同或在不同的烧烧制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样烧制而成的瓷器就叫单色釉瓷器,常见的单色釉有黄釉、青釉、红釉、蓝釉等。釉下彩:青花瓷就采用的是釉下彩绘瓷工艺,先用钴料(一种釉料)在白色坯胎上绘制图案,然后罩上透明釉或者浅色釉,最后经高温一次烧出的白地蓝花瓷器,烧成后的图案被釉衣覆盖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细腻,不褪色。除了釉下彩外,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釉中彩和釉上彩。釉中彩: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指先在素坯上罩一层釉料,然后在这一层釉面上再进行图案绘制,完成后再覆盖一层玻璃体的釉衣。釉上彩:釉上彩技法历史悠久,需要两次入窑,先把瓷坯烧成白釉或单色釉瓷,然后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后,再入炉低温烧制。低温主要是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稳定性。

到了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同时在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明代瓷器出现了“五彩”(主色调有赤、黄、绿、蓝、黑、紫的瓷器)以及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品种。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盅清雍正-五彩龙凤碗清乾隆-青花八仙碗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史称“清三代”,此时期瓷器的工艺生产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在这时大多都有所提高或创新,出现了“珐琅彩”、“粉彩”等新品种,总之彩瓷成为了明清时代制瓷的主流。“清三代”之后制瓷业逐步开始走下坡路,嘉庆时期的瓷器基本是乾隆时期的延续,再到后来质量明显下降,品种也有所减少。

清嘉庆-黄地粉彩勾莲诗句菊瓣式茶盘清同治-黄地粉彩四喜蝴蝶盘清宣统-粉彩八宝大盘

写在最后:

瓷器是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现在人们都把价值不菲的古瓷器作为收藏的对象,一般人也很难私自拥有很多的瓷器进行研究观察。但是我们不一定非要拥有才去了解,我们可以当做兴趣,然后去各大博物馆了解这些瓷器及其文化。如果博物馆有瓷器专题展,那它绝对是个神奇的地方,专治各种瓷器盲!

参考:1、湖北省博物馆“土与火的艺术展厅”专题资料2、百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0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