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鉴古器陶器篇印纹陶唐三彩

发布时间:2022/8/3 19:14:22   
白癜风怎么样能控制住 http://m.39.net/pf/a_4383451.html

主要是指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陶器。又称“几何形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简称“印纹陶”。这类陶器的特点在器物表面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形图案花纹,这种花纹,基本上都是以线的排列、交织组成的,其排列和交织又是按照一定的角度距离和方向延伸展开,形成以四方连续纹样为主的有规则的几何形图案。而这些纹饰和通常的彩绘、刻画方法不同,是采用拍印的方法形成的。印纹陶在我国出现比较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距今年到年之间,为其兴旺发达时期。印纹陶在我国华南及东南沿海的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以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印纹陶分成“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个发展阶段。

印纹软陶是指用普通陶土烧成的器表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从陶胎的料看,它和原始瓷器使用的材料基本相同,只是印纹硬陶的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要高些。故印纹硬陶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和黄褐色,其中以紫褐色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陶器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似施了一层薄釉似的。灰褐色烧成温度较低,以红褐色和黄褐色的烧成火候最低,但一般都达到c以上。从商周开始,一些地方出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窑合烧。到晚期,硬陶的烧制温度更高。如浙江绍兴富盛长竹园窑址中就发现有硬陶、原始青瓷碎片,其烧成温度可能已达到℃至℃之间。印纹硬陶在我国南方出现的时代不晚于夏代,如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的中层,就发现有拍印着叶脉纹的硬陶片,据碳14测定该遗址中层的年代为距今0年左右。看来我国南方的印纹硬陶,应是承袭当地陶土烧制的一般印纹陶器(亦称软陶)发展起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印纹硬陶虽有少量发现,但其出现的时代较白陶晚的多。商代的印纹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兴盛时期,直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铝的氧化物作溶剂,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着色剂,其釉色呈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根据窑址资料分析,唐三彩创烧于唐高宗时期,兴盛于开元年间,安史之乱后日趋衰落。宋、辽时期虽也烧制三彩器,但各方面都无法与唐三彩相媲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用含有大量高岭土成分的黏土作胎料,并经过精心提炼,颗粒细,杂质少,同时又因产地不同而各具特点。河南洛阳、巩县的产品胎土洁白,胎质坚硬,某些产品底部有支钉痕迹;西安的产品胎土白中闪红,胎质相对较软,有的用指甲一划可显出痕迹;而扬州地区出土的三彩器胎质呈白泼红、淡黄等几种颜色。

怎样保护陶器陶器是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做原料,因此其抗压极限强度不高。以现代的精细陶器为例,每平方厘米抗压千克至千克,脆而易碎是它的典型特征,所以在收藏时要防止硬物对它的碰撞,同时还要防止器物之间的碰撞。小件器物可放在锦盒之中保存。大件器物切忌堆放,应以柜架存放为妥。由于质地较为疏松,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陶器在大量吸入水分的同时,一些可溶性盐类和其他杂质也会侵入陶器内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盐类的结晶和溶解现象反复交替变更,会使器物变得更加脆弱。对于那些无釉的陶器,不要用湿手或脏手去触摸,陶器粘上污渍之后是极难去掉的。对于彩陶要时刻注意颜料中的胶结材料是否老化,发现脱落应用10%的聚醋酸乙烯脂丙酮溶液粘贴。釉陶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其强度和耐火性优于一般陶器,但要注意其釉层是否完整,盐类会在无釉处侵胎体。可以说,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收藏中最主要的危害,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变化,但时间一长,器表就会泛白,其结晶物会造成釉层剥落。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好,可以用清水洗涤洗去盐;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不好,应以高分子材料固定在施以洗涤法。对于那些年代久远,非常脆弱的器物,无法采用水洗时可以采用纸浆包裹置换法,将吸水性能良好的纸张(如过滤纸等)搅碎成纸浆,然后敷在器物上,这样器物中的盐类物质会转移到器表,并在纸上结晶。反复敷涂若干次即可去掉盐分。

陶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陶器的饰艺术,最初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陶器表面,纹饰是交错排列着的粗乱绳纹。这些绳纹是某些带有绳索的制陶工具在修整器表时留下的痕迹。最早的陶器纹饰都是几何纹,如篮纹、席纹、菱形纹、网格纹等。除几何编织纹外,一些描绘自然景象的装饰也在器物上大量出现,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纹饰多为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等,这是人类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在艺术创作中再现。另外,动植物纹样也极为丰富,这些纹样的形成,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的各种动植物观察认识的结果。随后人们把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认识及渐渐完善的审美意识应用在器物上,用装饰的方式表现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