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超凡脱俗发旷古之未有的稀世青花文藏
明代永、宣两朝在30多年中烧造的青花瓷被后人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其异域风格的造型,超凡脱俗的纹饰,浓重明艳的呈色,在青花烧造史上堪称稀世珍品。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直径23厘米鱼藻纹虽属常见中国瓷器饰样,但如此妙作花口之碗,起伏之间,互映交辉,仿佛水光潋滟,添绘游鱼栩栩如生,实属陶瓷神品。此鱼藻纹,宣德以后续有仿画,入清以后或也有沿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例可资比较,然尺寸皆较小。此碗于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2.29亿港元成交。
苏麻离青的使用
通观明代瓷器的发展,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取得的成就最大,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永宣时期典型的御窑青花瓷器,被视为明代青花瓷器的典范。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八年(年)三宝太监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带回描绘青花瓷所需青料——“苏麻离青”有密切关系。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通高8.1厘米 盘高3.4厘米 底径1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盘首见于明代永乐时期。此爵杯、盘仿青铜爵器型,盘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间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称“歇爵山盘”。相同的爵杯和托盘组合在景德镇负责烧造宫廷用器的珠山遗址曾有出土。
瓷爵的烧制始于元代。洪武元年(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谈论太庙祭器时,说:“共设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已是重要祭器。明英宗时,礼部尚书蒋守约也曾提到“大祀天地、社稷,旧制皆用瓷爵”,可以推想带有五爪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组合的瓷爵和爵盘,应该是永乐时期重要的家国重器。
苏麻离青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并且在线条纹理中常出现自然形成的深沉的氧化铁结晶斑,俗称“铁锈斑”,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这也成为这一时期典型青花瓷器的最重要特征。
明宣德青花图案花纹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明宣德青花图案花纹葫芦形绶带耳扁壶高25.6厘米 腹径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扁壶器呈葫芦形,器腹中央有一道明显接痕,器底带椭圆形浅圈足,器身上部左右两侧各以绶带形耳连接肩颈。绶带耳扁壶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生产不辍的器型。这类器物主要在行旅往来之时使用,器型可以看到马木路克王朝(MamlukDynasty,年至年)金属器及陶器的影响。
明永乐 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明永乐 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高42.2厘米 口径9.3厘米 底径1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瓶硕大浑厚,器身环绕威武雄猛的穿莲三爪行龙,整体气势堂皇庄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永乐青花瓷器中的名品。青花艳丽浓重,绘画线条流畅,展现了此时制瓷的高超工艺。
浓重明艳的特色
永乐、宣德御窑青花瓷器在制作风格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浑厚凝重风格,而趋于胎体厚薄适度、造型隽秀优美。虽仍有尺寸较大的盘、碗、炉、壶等器,但大小适中及精致小巧的器物明显增多,成为主流产品。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这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某些器物可能是按照伊斯兰国家要求而专门制作的,显示出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善于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创造崭新陶瓷艺术品的能力。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盘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盘高6.3厘米 深5.4厘米 口径33厘米 足径2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器以青花为饰,口沿下是海水波涛纹,内壁有莲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13朵,外壁口沿下绘卷草纹,壁面画缠枝花卉14朵。因为外交往来以及贸易交换等因素,土耳其的托普卡普宫殿博物馆以及伊朗的阿德卑尔神庙收藏有大量的15世纪初期青花瓷器,类似这件作品的青花一把莲盘,在两大收藏中也都可以见到。
另外,永宣御窑瓷器中有很多与藏传佛教有关的造型或装饰题材,釉层肥腴、釉色白中闪青,也是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之一。在图案纹饰方面,永乐、宣德御窑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布局繁密的风格,以装饰疏朗见长,规矩中富于变化,取材范围也比较广阔。而在烧造数量上,永宣官窑青花也是空前的,但宣德朝数量要远远超过永乐朝。仅景德镇御窑厂的瓷窑在宣德年间就增至58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永乐 青花朵莲梵文勺
明永乐 青花朵莲梵文勺
明永乐 青花朵莲梵文勺长33.5厘米 宽8.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传世惟一一件永乐时期的瓷质大勺。器身内外满釉,只有勺缘露胎,可以推测勺子是覆烧而成。器内满书青花梵文种子字,器外散点式分布24朵莲花。乾隆皇帝为了这件大勺特别配置了一个鹅形紫檀木座,托座内并刻“乾隆御玩”一行四字楷书以及“≡”及“隆”两枚印文,显示乾隆皇对其的珍视。
永宣不分家之说
由于永宣两朝中间相隔的洪熙朝只有一年时间,所以以往曾有“永、宣不分”之说和“无款皆永乐”的说法。实际不然。永宣青花既有其共同点,也有许多区别之处。概括起来,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颜色稍深于宣德青花,造型圆润灵巧,许多器物尺寸不是很大,梅瓶下部近底处要比宣德梅瓶略显肥胖丰满,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绘人物的极少,仅见青花胡人舞乐双耳扁壶。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杯心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纹内暗花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海水云龙纹内暗花龙纹高足碗直径15.2厘米通体青花纹饰,淡描海水为地,碗外壁绘两条矫健五爪龙张牙舞爪、互相追逐,高足胫部再画四峰海水纹。碗内壁暗花饰两条五爪游龙,碗心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碗于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万港元成交。
而宣德御窑青花瓷器则胎体略显厚重,造型朴拙,釉面白中泛青且橘皮纹较重,青花浓淡相间,多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器型更加丰富,尺寸比永乐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讲究布局、层次,布局较繁密,绘画技巧更为成熟,用笔很有气势,大多写有年款。
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直径48.5厘米这件青花大罐,造型规整,大气端庄。与这件云龙纹大罐相似的器物全球目前仅存3件,其余两件分别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东京出光美术馆,上绘纹饰均为正向的三爪云龙,此件则为回首的五爪云龙,更显独特。此罐于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1.58亿港元成交。
明代永乐时期御窑青花瓷器的款识不多,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里心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御窑青花瓷器中,惟一一种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永乐御窑青花瓷器的鉴定中,这种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标准器。
明永乐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明永乐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高29.7厘米 口径3.6厘米 足长12厘米 足宽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如意耳扁壶的器型受到中西亚陶器及玻璃器的影响。全器以青花为饰。人物的姿态与组合和14世纪伊斯兰祈求干涸泉水再度流动的画作相当近似。以人物作为装饰主题的如意耳扁壶存世目前所知仅有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十分可贵。
而宣德青花款识则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但主要还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画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
(注:本文标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品图片由该馆提供。)
原文作者:许剑锋文章来源:《中国收藏》年3月刊《永宣盛世——那一抹动人的青色》(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中国收藏》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