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细数中国陶瓷发展史,为何隋唐陶瓷,对陶瓷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叠加,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图1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在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后,直至隋唐时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南青北白”的说法也相继诞生,北方的白瓷主要是以刑窑为代表,南方的青瓷主要是以越窑为代表。同时,釉下彩瓷、花瓷、三彩陶器也相继诞生。
隋唐时期瓷器发展之初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的社会动乱局面,迎来了中国的统一时代。隋唐两代的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繁荣,再加上不断扩大的对外交流,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陶瓷业也呈现出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图2隋朝是陶瓷业的一个新开端,上启两晋南北朝,下承大唐盛世,隋朝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陶瓷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手工艺术品之一,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窑口众多,且艺术风格新颖。其中浙江地区的越窑、瓯窑、婺州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同时湖南长沙窑以釉下彩瓷而著名,河北的刑窑、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以白瓷而著称。以及以烧制花釉而著称的唐代鲁山窑,还有以烧制黑瓷、白瓷、青瓷的陕西铜川耀州窑,其都是我国较早的著名窑洞。
隋朝以前的烧窑场地大多聚集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窑瓷厂则极为稀少。但是隋朝建立以后,打破了南方地区瓷业兴盛的局面,北方的制瓷业也相继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
图3自此,南北方的瓷器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窑场与瓷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纷纷问世,竞相角逐。例如单色釉瓷、彩绘瓷、窑变釉瓷等等门类纷杂。
到了唐代时期,社会盛行饮茶之风,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普遍饮茶,使得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其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茶叶贸易也日渐频繁。在《茶经》中所记载,唐朝的茶叶生产地遍及安徽、浙江、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等14个县之多。而在中国的茶文化中,陶瓷茶具可谓是举足轻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陶瓷茶具的追捧盛极一时。茶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兴起。
图4茶文化的兴起可谓对陶瓷产业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瓷质茶具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器型逐渐变得小巧精致,大量装饰性花纹、造型随之出现。仅以越窑为例,在盛唐时期,碗、盘、注子、水盂等产量巨大,在所有出土文物中就占据了80%以上,其中碗的比重最大;而这其中除了水盂之外,其他均为瓷器茶具用品。茶文化的兴起,在瓷器文化上起到了升华作用,而唐代茶与瓷具的结合则堪称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隋唐的陶瓷艺术
隋唐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在诸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中国陶瓷史》中就表示了,隋唐时期的陶瓷发展为我国以后瓷业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陶瓷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替代多数漆质、金属质器物的重要日常用品,陶瓷的装饰艺术也出现了新的发展。
图5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比较发达,在传承了北方白瓷的风格上,又融入了南方青瓷的特点,其种类愈发增多,装饰艺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隋朝时期的制瓷业工业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
同时采用的桶形匣钵替代了原有的支具来支托的叠烧技术,使得烧出的釉面不会受窑内烟熏的污染,从而保持其色泽上的精美和纯净,其器物的造型也逐渐趋向于小巧精美。隋唐时期的越窑青瓷的“千峰翠色”,和刑窑白瓷的“如银似雪”均与之有关。
隋唐时期也进一步完善了陶瓷的“胎装饰”艺术手法,就是利用工具在已成型半干状态的瓷胎上,用刻、划、剔、印、塑等手法进行装饰,然后再施加釉层放入窑中烧制。为了更好的突出胎体上的纹饰,普遍的“胎装饰”均为单色透明釉。因其深浅不一的釉层厚度,在光线的照射下极具层次效果,显得陶瓷器物更具有立体感,从而传达出独具一格的美感。
图6随着陶瓷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釉料和工艺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釉装饰”也相应取得了显著改进。“釉装饰”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釉色加之窑变工艺,从而在陶瓷器物的表面呈现出混合色彩的一种装饰手法,这一手法在单色釉瓷器上有着极为显著的表现。
隋开皇十五年,在张盛墓中出土的白瓷上就仍带有青瓷的痕迹,不过胎、釉的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到了唐代时期,白窑工艺有了更为明显的进步,其中河北内丘的刑窑名誉一时。刑窑所产的白瓷其胎质洁白无暇,釉质晶莹剔透,完全没有白中闪黄或者白中泛青的痕迹。
与此同时,陶瓷装饰艺术上的纹饰题材也开始繁多,鹦鹉纹、鸾鸟纹、团花纹、连珠纹等相继出现,甚至在唐代的长沙窑器物上还出现了诗文、花鸟图案的装饰,为后来的陶瓷装饰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图7到唐代时期,陶瓷制品的装饰一改前朝以动物为主的特点,其装饰题材更倾向于大众生活,这与唐朝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唐朝的山书画发展其画工精巧,颜色华丽,笔迹奔放,陶瓷装饰内容也受其影响,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各种取材样式,构图结构,其装饰艺术百花争艳,尽显华丽。
唐三彩的诞生——中华陶瓷质的飞跃
唐代的鼎盛使得陶器制品取得了质的飞跃,唐三彩应运而生,即采用黄、褐、黑、蓝等多彩铅釉进行装饰,形成了富丽华美、色彩斑斓的艺术特色。初唐时期的三彩器物多以褐赭黄色为主,再采用醮釉法加以白色或绿色,施釉较为草率,釉面过厚,使得釉层无法完全烧开,颜色较为黯淡,且呈现流釉或者烛泪状。
图7到了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有了显著的进步,除了在大量的器皿上运用外,也出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工艺已将相当成熟,釉面剔透,上彩自然,多采用混釉技法,有得是一色多用,有得则是多色搭配,其色彩有绿、黄、蓝、白、黑等众多色彩。其造型、装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除了刻花、印花,还有堆叠、捏塑、绘制花鸟走兽等装饰效果。
遗憾的是到了唐代中晚期,由于社会动荡,三彩制品每况愈下,完全不能媲美盛唐时期的三彩制品。
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激烈,西域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唐三彩瓷器制品大多受外国文化的影响,盛唐时期的瓷器制品大多具有较强的异国特色,也相继出现了胡人俑和胡人伎乐俑等形象。
图9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陶瓷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佛教有关的陶瓷制品,我国陶瓷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都出现了新的取材范围。
在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异域风情浓厚,以写实的造型,生动描绘有“胡人”的形象,其神态各异,或牵马,或坐于骆驼之上操弄乐器,或跋涉于沙漠。在隋代的墓中就出现了胡商骆队的陶俑,上面还印着希腊罗马式的建筑以及酒神的图像。
佛教的涌入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而广泛普及的陶瓷器具,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载体,佛教题材的陶瓷艺术在此后的陶瓷历史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的交流,不仅有效的传播了东方文化,也引进了外来文化不同凡响的影响。中华陶瓷不仅承载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架起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图10唐代的陶瓷器具,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陶瓷装饰,这其中渗透了古代人民的各种生活习俗、意蕴和美学,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非凡的成就。
结语:
陶瓷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璀璨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陶瓷跨越了古今文明,其灿烂的文化历史,具有这独特的考古价值。中华陶瓷不仅是民俗、艺术、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中国悠久文明和外交史的重要载物。
参考文献: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史》
《中国古陶瓷的科学》
《唐三彩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