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李福安浅谈手工柴烧陶瓷

发布时间:2022/10/18 16:18:14   

摘要:柴烧是指利用柴为燃料烧制成的陶瓷,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它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柴烧取材于泥土,直接放在柴火中达到的效果,作品古朴自然以手工成型为主,造型仿古法、崇尚传统,釉面以天然落灰釉为主,落灰在器型面上熔融成的釉色。中国的制瓷史已经有数千年,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也使人们对陶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柴烧、瓷器、陶瓷、手工

前言:

1、柴烧:柴烧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於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重复且难以预期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柴窑瓷是中国传统名瓷,是我国古代柴窑所烧制的。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年)河南郑州。柴窑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现代所说的柴窑瓷,即为采用松木柴作为燃料的窑所烧制的瓷器。

2、柴烧特点: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柴烧陶土多自行调配,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种类等。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的效果。

柴:木材需静置三至六个月以上,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柴种类、天气状况、空气量等因素,都会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以上时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坯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3、历史发展: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当代柴烧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为: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罩住,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柴烧结语: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此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749.html

------分隔线----------------------------